管理型企业
服装行业是践行这一理论最成熟的行业之一。
在从小喜欢裁缝的周成建看来,对服装行业来说几乎不存在核心技术,它的最大附加值就是品牌,做好品牌经营和服装设计,才能使美特斯邦威变成在虚拟链条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管理型企业。
这就像在亚洲金融危机时冯国经预言的那样,一种新的公司模式将会出现,那就是像利丰一样,专注核心业务并施行专业化管理的模式。
该集团投资1亿元打造的IT管理系统已正式运行,实现了对上游生产商和下游专卖店的全流程“掌控”。
这套集管理、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信息平台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由制造商资源管理系统、集团内部资源管理系统和代理商资源管理系统共同组成。通过它能够实时掌握每个专卖店进、销、存状况,还可以根据这些数字随时变更生产订单。
在供应链管理中,“争取软三元”是现代企业寻找的新的利润空间。如果一种消费品的出厂价是1元,其零售价通常是4元,在一个高度竞争的年代,企业很难将出厂价再减少哪怕是一毛钱,而降低流通渠道中增加的3元成本则是可行的。
“一张订单的处理周期原来要10天,现在只要2天-3天。”周成建说,这就是企业的竞争力。
回归实体
在大家都在做“虚拟经营”的时候,周成建开始反其道而行之。
周成建最近忙于在一线城市的CBD考察选址,他计划于2010年前开设100家大型直营旗舰店;在5年之内,该集团还将投资兴建一个核心工厂。
按照周成建的设想,未来分别有20%的生产能力和零售终端要在自己控制之下。
周的变化源于国际纺织品贸易的风云突变。后配额时代所造成的2005年各类国际贸易摩擦使大量外销订单滞后甚至消失,导致中国20%纺织服装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停产现象。国内市场开始被重新认识。
在这个节点上,周成建亮出大规模品牌店的举动,计划于2010年前在全国开设100家5000平方米-10000平方米规模的旗舰店,并实现2005年销售额40亿元、2010年100亿元的目标。此举极大地刺激了生产商们的热情,纷纷争抢其内销订单。
成建还要走得更远。资本市场渐渐会纳入他的眼界。放眼望去,已经有现实的样板在前。
在香港,白手起家的邢李(火+原)在十年的时间里,通过一系列战略性购并,使思捷由一家本地的代理采购公司发展成为拥有全球Esprit品牌的国际性企业,成为低迷的香港股市中少见的“东方不败”,并在2002年年初晋身香港恒生指数蓝筹股。
资本市场为邢李(火+原)提供了弹药,也为Esprit全球整合大业埋下伏笔:思捷相继收购了思捷日本、5%思捷美国及63%思捷国际(位于美国加州的有限责任合伙企业,拥有ESPRIT全球商标权),并将“思捷亚洲”更名为“思捷环球”。
对中国的企业家而言,现有的数十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与美国的GAP等品牌一年50亿美元的销售额根本不值一提。国外品牌有能力整合全球资源,包括中国的资源,中国的企业却还没能做到守土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