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猪网讯:
陈光标在高调慈善、个人品牌塑造和经营企业之间,探索出了一条独一无二的“零广告”道路。
寻找传媒助力
陈光标坦言,5.12地震让他体验到媒体的力量。他开始思考做慈善时怎样才能引起媒体的注意。
自从2008年4月,陈光标以1.81亿元人民币的捐赠摘得“中国首善”头衔,其高调和独特的行善方式,逐渐为外界所知。在5.12地震中,陈光标又因“指挥60台机械、120人千里驰援,成为进入灾区的首支民间救援队”而名声大振。
如果时光回到4年前,不要说在全国,即便在江苏,陈光标也籍籍无名。回忆十多年的慈善之路,陈光标坦言,5.12地震让他第一次体验到媒体的力量,从那时起他便开始思考慈善方式的问题,“怎样才能引起媒体的注意”。
“捐10万在报纸上是个豆腐块儿,捐100万也是个豆腐块儿。”彼时,陈光标是困惑的。
5.12地震中,陈光标的救灾行动得到媒体前所未有的关注。这一年,他获得了“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的称号,被温家宝总理称为“有良知、有感情、心系灾区的企业家”。此后,有关陈光标高调慈善的报道越来越多。几乎每一次灾难,都可以看到陈光标冲锋陷阵,而他最喜欢的方式,除了微博中晒捐款数额,还有展示获得的荣誉证书,以及他在救灾现场的照片。
从致信比尔•盖茨表达“裸捐”意图,到支援盈江救灾并派发现金,还有收容张尚武,在毕节开演唱会扶贫,陈光标的每一次慈善举措都会牵动公众的神经,引来铺天盖地的支持和质疑。
蹊跷的是,这些质疑并未击倒陈光标,甚至没有对他造成任何影响。质疑消失之后,“坐收渔利”的往往还是陈光标。那张在盈江救灾现场高举钞票的照片,除了给他戴上“暴力慈善”的帽子,也为他赢得了更多的粉丝。“不管怎么说,我是拿真金白银在做慈善,理解我的人都会支持。”
实际上,几乎陈光标每次作出的看似偶然的慈善举措,都是他精心策划和深思熟虑后的创意成果。
陈光标直言,现在,和媒体打交道的方式他已经熟稔于心,一个月内可以制造好几起爆炸性新闻,但他不愿意那么做,“我要保持一个度,不要让媒体上都有陈光标”。经常有媒体人员在陈光标采访过程中,被时时“指点”,“陈光标说的这句话可以作为标题”。
他将每一次高调做慈善比作下象棋,“你在哪个位置,我在哪个位置,其实在出发前我就已经规划好了。”
一场陈光标精心策划的争议至今还让他津津乐道。
陈光标透露,2010年的“环卫工人上缴红包”事件,是他一手策划实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