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猪网
当前位置: 管理培训 > 名人访谈 > 正文

痛并快乐,有苦亦甜——访书法艺术家何胜江

来源:兰州日报 2021-08-05 16:19:21| 查看:

  人物简介
  
  何胜江,1962年出生于甘肃通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刻字与硬笔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艺术教育研究院艺术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书法家协会简牍书法专业委员会主任、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青年书法家协会顾问、河北美院特聘教授、陕西科技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兼职教授、陇原书社顾问、甘肃省定西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甘肃省定西市领军人才、甘肃省定西市知联会副会长、甘肃省定西市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定西市文联委员。
  
  通渭素有“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华诗词之乡”的美称,在通渭的民俗文化中,蕴含着浓厚的“尚文”思想,在这种文气的氤氲下,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走出了不少文人雅士,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书法家何胜江便是其中一员。近日,何胜江在兰州举办了书法讲座,书法藏品在他生动讲述下如一个个历史故事般引人入胜,而他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平易近人的交流方式也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讲座间隙,他与记者讲述了自己与书法的不解之
  
  在何胜江儒雅平和的气质和谈吐之间,很难看出他曾经历过常人无法想象的苦难。“我出身在一个贫困的农家,穷到连上学都很困难,但少时记得父亲常说,咱们家族祖祖辈辈没出一个读书人,你要好好念书,希望以后过年时咱家门上能贴上你写的春联……”父亲的话让何胜江铭记于心。有一年除夕,何胜江去村里懂书法的亲戚家请一副春联,却遭拒绝,甚至揶揄他家人不认字。何胜江告诉记者:“虽然我当时还是个孩子,但是自尊心也受到了打击,于是我干脆自已用破布线扎了个笔,蘸上锅底烟灰泡的墨水在两条红纸上学着写了个当时最流行的对联‘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贴在了自家的大门上。第二天是大年初一,一大早父亲叫醒何胜江,激动地说:‘咱家也贴上红春联了,是咱娃娃写的,咱家也贴春联了!’这件事以后,何胜江下定决心要把毛笔字写好。但在书法资料匮乏的那个年代,何胜江起初只有请学校语文老师题写大楷样字照临,再到双钩字帖描红,一系列的笨办法夯实了他初学写字的结构基础。后因家境过于贫寒,何胜江被生计所迫后来当过一段时间的煤矿工人。“因我字写得较好,领导就安排我到矿办公室当秘书兼搞宣传工作。当时一边当矿工,一边学习书法,周围很多人表示不理解,在学习过程中也常常遭受白眼和嘲讽等,但我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 何胜江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掀起了书法热。何胜江的作品第一次投稿就入展了第八届“国展”,后来连续多次入选并在全国展览中获了奖。获奖后,何胜江还曾多次随中国书法家代表团参加在日本、意大利、德国、法国等十多个国家举办的国际交流展。品读何胜江的书法作品,最能体现他才情的是他的草书,草书最大限度地摆脱了字形的束缚,审美特征非常突出。纵观何胜江的草书,刚劲流畅、张弛有度,有一种撼人心魄的节奏和张力,为什么何胜江的书法能如此一气呵成,潇洒俊逸,除了扎实的基本功外,也许也跟他从小就习武有关,据说他的师父曾是民国时期的一位国术教官,在书法与武术之间,何胜江将这两种传统文化的动静、刚柔、缓急、虚实完美结合。
  
  在书法上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之后,何胜江始终心系家乡,为家乡的宣传不遗余力地奔波着,为此还传出一段佳话。原来,贾平凹先生的一篇散文《通渭人家》就和他有着不解之缘。何胜江回忆:“我与贾平凹先生相识是在上个世纪,算来已有二十多个年头了。我是他的忠实读者,记得当时见面时,我心情还有些忐忑,但贾先生像个乡村教师般地平易近人,当时我们喝着先生亲自沏的好茶,他看着我写的字,我帮他铺纸调墨,且相谈甚欢,于是他欣然挥毫写了好多书法作品。短暂的接触,他独具的人格魅力和博大精深的学养深刻地打动着我的心灵。我们都是农民出身,我们都喜欢吃从大山的土里长出来的五谷杂粮。这以后,我经常给他带通渭的苦荞面馍馍等。我还介绍自己土生土长的故乡,邀请他到我的家乡来。后来在我多次力邀之下,贾先生终于来了。当时我和贾平凹及随行的陕西省教育学院画家王志平一行,经长武、华亭、隆德、六盘山、平川、白银、靖远、会宁、兰州、定西,一路走下来,高山平川,沙漠煤田;长天大日,阳光风雨;触景生情,笑语欢歌。所到一地,尽兴挥毫,留下了很多墨宝。最后他来到了我的家乡。先生对家乡的民风民俗兴致颇浓,感到这里的一切都很新奇。墙上有字画,门上有斋名,先生看着看着,时不时地发出由衷地赞叹。他说,你说这里穷,我看比我们陕南富得多,特别是精神上。”通渭一行,贾先生感触良多。第二年的春天,何胜江去西安给贾平凹先生祝五十大寿。何胜江说:“在他的书房,他让秘书拿来刚出版的一本《美文》杂志,翻开第一页,递到我面前说,我写了一篇小文,记录我们当时的行踪,作个纪念吧!并在扉页题词 ‘我去通渭,胜江陪我去了多处,相谈甚欢,此文小记当时行踪,以存怀念。’《通渭人家》后来又被《新华文摘》《读者》《书法报》等二十多家报刊转载,并入编贾平凹《五十大话》等散文集。”除了贾平凹先生之外,何胜江还举个人之力,自费邀请刘正成、陈新亚、易新生、吴善璋、丛文俊等一大批书法家来通渭考察讲学,并写下了《通渭酒事》《钟情书画的通渭人》等文章,先后在各级党报发表,将通渭地域文化推向了全国。
  
  为了更好地精进自己的书法,何胜江之后陆续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美术学院,全面而系统地研习中国书法艺术。在学习期间,获得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优秀学员”的嘉奖。“勤临墨池数十年,作品虽数次入选‘国展’,但自己总觉得很是迷茫,到知天命之年时,便决意选择到中国书法院去求学。在中国书法院不仅得到导师王镛先生的悉心指导,还接触了刘正成、沃兴华、石开、陈国斌、丛文俊、胡抗美、曾翔等先生。他们渊博的学识、高深的见解、异彩纷呈的创作令我眼界大开,使我无论在思想观念上,还是在创作能力上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何胜江说。

  近年来,何胜江积极参与省、市、县组织的文化下乡活动。他说:“我们地方上热爱书法的人很多,但大多数是业余爱好者,往往是求学无门。因此,我也尽我所能带动和培养地方书法人增强书法创作的专业性。”何胜江还利用业余时间,以沙龙研讨的多种形式与当地书法爱好者不断交流互动,不定期地进行书法进校园活动,为中小学生讲解书法理论、指导技法、点评作品。同时还积极组织当地书画家广泛开展书画义写义捐活动,为山区群众、矿区、部队、学校、村社送去精神食粮。

  访谈到结束时,何胜江由衷地说:“回想自己的书法生涯,是从业余走向专业的,一路走来除了认真和坚持地去钻研,别无它法。虽然研习书法半生,但我始终觉得自己只是个书法人,谈不上是书法家,我觉得这个‘家’更应该是研习书法之人的家。多年的学书经历让我感悟到,书法不只是写字的艺术,更是表现个人精神面貌和心性的艺术,是一种生命的修行过程和体验。”何胜江认为,中国汉字的书写从写字到书法、书法艺术、艺术书法、图式构成和展示空间等过程中,每个过程都有一个很高的门槛,每个过程也是“痛并快乐”的体验。“痛并快乐”是人生的一种生活状态,有苦亦有甜,“痛并快乐”更是一种坚强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亦是研习书法的态度。“痛”原在学习和修炼的过程,“快乐”源自修炼后的充实和所得的果报。艺术之路很长,学无止境。但书法艺术绝不能只限于参加各种展事和对别人作品的收藏欣赏,需要继续不断地去探索、去思考,深入经典,与古人对话,同时深刻体验古人书法的常态生活,再去与当代纯艺术的展厅视觉效果接轨,承古开新,寻求自我。“在今后的学书道路上,我要更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领会中国文化精神,把字当‘人’写,真正找到书法艺术的心性灵魂,努力创作出无愧于自己、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何胜江说。
 

【版权声明】中国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中国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关于我们 | 服务介绍 | 招聘信息 | 版权及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中国农业百强网站 互联网经营备案 网信认证 网络警察 报警平台 网站备案

中国养猪网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10053 中国养猪网备案号: 赣B2--20110053-5 网安备案号:36010902000949

Copyright©2010-2023 https://www.zhuwang.com.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新海传媒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