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欲当“包租公”
事实上,商铺散售在国外以及中国港澳地区早已销声匿迹,在国内的一些大城市也正在逐步退出市场。“由开发商整体持有是商业地产未来发展的趋势。”易居研究院企业研究中心总经理周建成告诉《东地产》记者。
SOHO中国的散售模式弊端日益显现的同时,带来的是公司业绩的大幅下滑。
半年报显示,今年至今,SOHO合同销售金额仅为60亿元。目前现在可以销售的项目金额和上半年已经销售的金额共计120亿元。而在年初,潘石屹定下的是230亿元的销售目标。潘石屹同时发表微博称,在未来的三年,公司将逐步告别一直以来散售的商业模式,改为持有出租物业。
潘石屹坦言,SOHO中国转型,包括了多项因素。其中,写字楼和商业物业租金的快速上涨是重要原因之一。此外,转型也包括政府政策、优质地皮减少,以及政府征收重税等因素。不过他强调,公司对宏观调控未感受到压力,又否认转型和楼市进入下跌周期有关。
面对转型后租金收入将占到全公司收入的比率,潘石屹不肯做出预计。他在微博中指出,转型后,SOHO中国将拥有北京、上海大量优质地段办公商业物业,还将是上海外滩上最大的业主。三年后,公司的盈利将主要来源于租金收入,五年后,现有150万平方米物业的租金年收入将超过40亿人民币。
资本市场不买账
截至记者发稿前,SOHO公布半年报及宣布“转售为租”模式第二日,公司股票一度大跌7%,两日市值蒸发超过26亿元。
职业投资人黄先生称,“SOHO中国在香港市场被做空早盘大跌百分之五点多,但这只是开始,随着自持物业,它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会迅速恶化,经营性现金流会大大为负,本已非常紧张的现金流会雪上加霜,为维持公司运营,必须加大负债,资产负债率会迅速攀升,而公司股价的雪崩才才刚刚开始,目前SOHO中国的股价被严重高估。”
潘石屹转型,资本市场并不买账。
那么,转型后,SOHO中国持有项目的租金收益率如何?《东地产》记者粗略算了一笔账:以SOHO世纪大道项目为例,项目总建筑面积60517.12平方米,总可售面积为42972.12平方米。根据此前项目报价4.4万元/平方米价格计算,可销售金额约为19亿元。而根据目前项目租金报价6.5元/平方米/天,一年可收的租金额约为1.02亿元,在满租的情况下,该项目租金收益率为5.3%。
而在此前,潘石屹也曾试水物业自持,效果并不如意。三年前,SOHO中国斥资近18亿元收购北京前门大街项目,有公开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上述项目的租金收入仅9109万元。
潘石屹说,目前自持打算是,针对在售的望京SOHO,其中将一栋高楼留下自持,除去上海中山广场、SOHO天山广场还有一些住宅地块需要出售,其他项目也都留做自持,而对于仍处在官司中的外滩8-1项目,所持有50%部分,他表示绝不销售。截至目前,SOHO中国自持项目累计面积将达64万平方米。
或放慢扩展速度
不可否认,潘石屹当上“地主”后,必然会对公司的现金流产生影响。
而潘石屹并不担心转型可能对现金流造成的压力,“上市后SOHO中国就有100亿的资金趴在账上,能够支撑公司的转型。况且持有的物业也可以抵押给银行,再次融资。持有物业可以获得持续的租金,也能从物业本身的升值中获利。”
根据SOHO中国年中报显示,公司拥有现金及银行存款共约91.99亿元,此外还有未提取贷款余额约59.72亿元;集团银行贷款及可换股债券共计约135.74亿元,净借贷率约为20%。
“经过多年散售项目的资金积累,相信潘石屹暂时是不缺钱的,这或将是公司实现转型的保证。”姜新国告诉《东地产》。
业内人士称,转型或使SOHO寻求优质地段保证项目的出租率。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战军认为,SOHO转售为租的模式是通过租赁获取资金,这样将会使公司的收入更加稳定。同时SHOH可以用持有的物业作抵押贷款,完成产业调整。但是随着资金流动性来看,日后拿地将会更加谨慎,必定选取地段好、品质优的项目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