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外包模式惹争议
来伊份的质量问题曝光之后,外界普遍认为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生产外包的发展模式。
一手抓研发、一手抓终端,把中间的生产、运输环节外包,以此来整合上游众多的供应商,形成终端占据市场优势的强势品牌,这是来伊份采取的经营模式,也是风投们为其争得头破血流的原因之一。
传统休闲食品生产企业主要借助大卖场、超市等传统渠道销售产品,同业竞争激烈。来伊份引入品牌连锁经营的发展模式,能避免在商超渠道的竞争,并实现快速扩张,但他们忽略了一点——对食品企业而言,产品质量无疑是企业的生命,将产业链中最重要的“生产、配送”环节全部外包,无疑是埋下一颗定时炸弹。因为这对采购、管理、质监等环节的把控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一旦发生差错,企业的品牌形象就会被公众质疑,“罗马城不是一天能建成的,但毁灭它却用不上一天”。
来伊份也坦承,依赖产品外包是公司运营过程中的一大风险。其在招股书的风险提示提到,“近年来公司的销售量迅速扩大,公司供应商对原材料的需求大幅增加,优质的原材料是生产高质量产品的重要前提,原材料的种植、养殖的面积和产量受农民种植意愿和当地气候影响,在出现因气候和市场等原因造成原材料采购不足时,可能会出现原材料质量下降的风险,继而影响到公司产品的质量”。
不过,来伊份强调,公司委托定点企业加工生产蜜饯,要求这些企业只允许给来伊份公司一家供货。为保证产品质量,品控部门对供货商的选择、评定都有非常严格的标准。选择供货商时,对资质、生产工艺和设备、生产环境等都有硬性要求。
来伊份董秘张潘宏也曾公开表示,来伊份的包装物是特定的,他们把包装物交给供应商,供应商会在生产车间包装完成,供应商在生产过程中必须按照国家的要求进行生产,产品出库前需要取得出库合格证才能出库。
但“蜜饯门”的曝光,却暴露了其对产业链上游生产环节质量监控话语权的薄弱。
根据资料显示,来伊份产品线涉及干果炒货、肉制品、蜜饯干果等逾10大品类700余种产品,长期合作的供应商超过百家。来伊份产品来源于陕西西安、山东淄博、山东滨州、山东青岛、山西临汾、云南丽江、广东揭阳、福建福州等地一些不知名的企业。在存在多种产品、多个产地、多个供应商的情况下,保证产品质量成了现实中的管理难题。
有业内人士指出,货品检验不是按件而是按照项目计算,一个指标项目的收费可达2000元,一件商品涉及多个项目指标,耗资可达万元。一般企业都无法做到,大部分采取抽检。在产品采购后,由检验人员验证供应商出厂检验报告,对到货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如果产品检查出问题,则不予入库。而在来伊份的运营模式中,抽检的弊病就凸显了出来,无法真正实现产品质量的全部过关。不仅是加工环节,产品的保鲜环节、卫生条件、存取货物的置物格是否能达到卫生标准,都存在问题。
该企业对其供应商近乎苛刻的成本要求,也是其产品爆出问题的诱因之一。据《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报道,有来伊份的供应商爆料称,来伊份对供应商要求非常严格,近乎苛刻,收购要最好的产品,但进价压得很低,且未经授权,不能对第三方进行生产和流通,供应商无利可图,考虑到成本上升问题,有些供应商便偷工减料或者重复使用腌制蜜饯的液汁。
疯狂扩张隐忧重重
来伊份招股书显示,公司拟募集的14.03亿元,其中有9.22亿元用于全国营销网络扩建,在华北、华东、东北、华南、西部等区域一、二、三线60个城市新增设连锁终端门店共计1900家。
这意味着,在“蜜饯门”爆发前,来伊份募资的重心集中在营销网络铺设及完善物流配送上,并未对生产外包模式有过多的考虑。
而在对上游掌控薄弱情况下的疯狂扩张,也被业界认为是催生其产品安全问题集中爆发的原因所在。
招股书显示,来伊份的门店扩张速度极快,2009年其直营门店数量仅为729家,而在2011年年底,来伊份在全国10个省市已开拓直营门店2447家,算上加盟门店共2556家,苏浙沪门店共1947家,其他7省共计609家。
由于食品企业涉及众多生产环节,如果不能严格监管每个环节,要实现食品安全几乎不可能,尤其是在加盟商或供应商突增之后。
业内人士指出,这种高速的扩张导致其在外部采购、内部管控和店面管控三个方面均面临挑战,而检测能力的不足显得更为严峻。门店的快速增多,拉动了供应商的快速增多,管理难度也随之加大,质量监控也就愈发力不从心。正是基于对越来越多供应商管理的疏忽,来伊份才会爆出食品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