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宝
当前位置: 管理培训 > 名人访谈 > 正文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

微信的三条进攻路线

来源: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12-09-27 10:08:00   查看:  次

副标题[/page]

  在微博市场上苦苦追赶着新浪的腾讯,在2011年1月又推出了微信这款用于移动社交的应用软件。同样凭借既有的超过7亿的QQ用户的优势,微信迅速上位:用户数从零到一亿,微信只用了433天。腾讯在广告上高举高打也起了一定作用,不仅是QQ弹窗、邮箱推广;腾讯还动用了大量外部资源:公交地铁广告都屡见微信身影。一则IT圈的新闻曾经披露:当米聊(类似微信的产品,由小米公司发布,早于微信投入市场)在某著名iPhone论坛中投放广告时,第二天在该广告的正上方就出现了微信的广告,而且面积更大。微信的广告投入,甚至将整个中国移动广告报价提高了数倍。

  作为一个浸淫互联网社交多年的公司,腾讯的技术实力自然不可小觑。微信开发团队的领衔者是QQ邮箱的开发主导者张小龙(在更早的时候,他所编写的邮箱客户端Foxmail更是当时中国软件界的翘楚),微信在功能上带有邮件的影子,能很好地满足移动中的社交需求。先行者米聊在技术上碰到的问题,腾讯似乎都很轻松地迈了过去。微信升级换代极快:过去一年多时间内已经做了四次重大的版本提升。

  具体而微,微信如何能助力腾讯实现反弹?微信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层次:一开始专注于普通人之间的点对点社交(也包括小范围的群聊,类似小组讨论),即限定在“一度关系”里、也就是所谓的“熟人社交”。微信有一个功能叫“朋友圈”,类似于微博的Timeline,可以看到朋友的最新状态;但朋友圈没有转发机制,这点是迄今其和微博最本质的区别。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确保一条信息的流转不会跨到二度三度之类的关系中:微信上的炫耀也好、说错话也好,不会像微博那样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微信这种点对点的社交支持语音包传输,这省去了打字之苦,于是现在在中国一线城市里经常能看到有人拿着手机像在用对讲机那样的情形。很多人把微信当成短信甚至是电话的替代品用。这条进攻路线是微信从一开始便着手的,尽管其对微博的侵蚀不算太大。微信没有媒体属性,该去微博上看热闹、了解新闻的人还是会上微博;这个时期的微信也鲜有名人明星,没有光环效应。

  这部分人群则由公众平台吸纳。今年8月,微信正式推出公众平台。开设公众平台账号且拥有1000个听众以上的,可以获得微信的认证。这第二条进路对微博的进攻就变得直接了:直接奔微博上最重要的两类用户:媒体和明星而去。到目前为止,媒体和名人明星已是微信的主体用户,这从微信公众平台首页推荐的都是这类账号可见一斑。

  这条“路”当下遇到了一点麻烦,可能是当局对信息监控的原因,微信公众平台的认证已经停止(但还可以继续申请账号使用,原有功能亦无缩水)。不过QQ江湖十数年,应对信息监控早就不是腾讯的难题;正相反,它极其得心应手。这已是公开的秘密。

  但微信仍有第三条进攻路线:即开放平台。早在4月末,科技网站TechWeb就报道:微信推出开放平台,通过开放协议接入方式将第三方手机应用、PC客户端、第三方网站直接通过微信后台将内容分享到微信。新浪微博也曾做过努力做过“开放平台”,甚至高调开过微博开发者大会。但后来由于新浪微博频频介入具体应用开发(比如微吧、微问答、微相册等等),微博开放平台基本上名存实亡。

  但腾讯显然从3Q大战中获取了一定的经验教训,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腾讯的微信开放平台会相对开放得多。2011年夏天,腾讯一口气彻底开放了腾讯朋友、QQ空间、腾讯微薄、财富通、电子商务、腾讯搜搜、彩贝和QQ八大平台。对此马化腾表示,是与360的论战促使了腾讯开放平台,因为“客户端保护不了你,但开放平台营造的互联网生态却可以保护你”。

  具有这些特征的微信,使得其商业模式清晰可见。首先点对点的社交模式,使得微信很适合企业面向消费者提供客服之类的功能——但需要注意,不是营销功能。企业和消费者的沟通,大部分情况下并不愿意公之于众,特别是在有纠纷的时候。

  当微信推出公众平台后,其单向传输为主兼具一定互动功能的特点,有一些企业可以拿来做公关宣传,假如该企业有足够的历史和品牌故事可以讲述的话。

  微信从一开始就包含的二维码功能,更能吸引企业的目光。9月18日,腾讯旗下财付通总经理赖志明表示,财付通将与微信、腾讯电商等业务深度合作。因为微信具有摇一摇、二维码扫描等功能,用户如果将自己的微信账号与财付通捆绑,利用微信就可以完成转账、支付等功能。据赖志明透露,2011年该公司总交易额为4500亿元,服务于2亿个人用户、40万家企业。马化腾也在今年的互联网大会上鼓吹二维码与O2O,言下之意就是:微信将是未来的潮流。

  在社交化媒体上,新浪微博已得先手;但在移动生活领域中,腾讯微信却得了先手,而且还是能见到商业模式的先手。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版权声明】

中国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中国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详情广告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手机APP端

精华推荐

双胞胎养猪网共建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服务介绍 | 招聘信息 | 版权及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中国农业百强网站 互联网经营备案 网信认证 网络警察 报警平台 网站备案

中国养猪网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10053 中国养猪网备案号: 赣B2--20110053-5 网安备案号:36010902000949

Copyright©2010-2023 https://www.zhuwang.com.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新海传媒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