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克谢补充说道,“所有卓越的投资者都像巴菲特那样做,你得做大量功课,并且要有耐心等待适当价位出现。任何拿自己的钱投资的人都应该在投资之前学习这一点。”
从这些60年代的信看出,即将在8月30日迎来82岁生日的巴菲特并未失去年轻时候的本质。与现在一样,那时他也强调在市场下跌时要保存资本,在市场大涨时不要追买,要把重心放在长期挑战和长期收益上。
然而,许多投资者都未能领会的是,巴菲特所谓的长期投资并不是消极的买入持有,而是要低价买入、持有并密切关注。这适用于价值被低估的普通股,存在机会的处于重组中的企业,以及完全控股或是一方持有多数股权的“控股”企业(这也是巴菲特的标志性做法)。
巴菲特在1963年1月的信中还写道,“永远不要指望卖个好价钱。买入价要足够有吸引力,那么即使卖出中等价格也能获得不错收益。”
巴菲特在1956年5月创建了自己的首家有限合伙公司,当时25岁的巴菲特是价值投资先驱人物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的信徒,揣着家人和朋友提供的105,000美元开始投资。美国劳工统计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数据显示,到1963年初,巴菲特的几家合伙公司已经掌控了940万美元资金(经通胀调整后约相当于现在的7000万美元),其中有140万美元为属于巴菲特自己的资金。
巴菲特的成功不难理解:在那之前的五年中,道指的年回报率平均达到8.3%。扣除相关费用之后,巴菲特的合伙公司的年回报率为21%。
那时候,巴菲特对待投资失误的态度并不像近几年那般坦率,不过他还是再三提醒自己的合伙人,自己的深度价值投资策略最有可能在市场不景气或是下跌时表现出众,但在牛市中可能会落后。
事实上,在1962年,道指在扣除股息后下挫了10.8%。巴菲特在这期间的普通股投资组合也没有赚钱,但是得益于相对未受到大市影响的重组和控股业务,巴菲特的合伙公司在扣除相关费用后实现了11.9%的回报率。(这些私有投资在其他年头则可能会拉低回报率。)
在1963年1月的这封信中,巴菲特表示五年间跑赢道指13个百分点的业绩超出了自己制定的多年间平均每年跑赢基准指数10个百分点的目标,他建议合伙人“要在心理上调整”自己的预期。
巴菲特还再次重申了他对效益的看法,“我们的工作就是要积累每年相对于道指的优势,而不要过于担心某一年的绝对收益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到1967年年末,巴菲特发现物美价廉的股票越来越少,于是他将自己的超过道指的收益优势预期降低到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