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春的烦恼

过去3年,让江南春无法接受的,是分众持续走低的股价。
去年底,江南春曾直斥美国市场“令人无法理解,越优质的公司跌得越多”。对于分众股价的不满情绪,于江南春而言,或许积蓄已久。
早在2009年,重新回到CEO位置的江南春,为了重整旗鼓,推出了“再造分众”的系列动作:一方面,他将分众业务重新聚焦到楼宇、框架和卖场三大部分,并继续向三四线城市下沉;另一方面,在运营和效率上,朝着“精准化、销售导向化”再推进。2009年底,江南春接受媒体采访时信心满满地表示,在自己新的5年任期内,从财务角度讲,“花一两年时间回到(分众)历史上的高峰,然后再花三到四年的时间突破它的高峰,这不是一个问题”。
至少,从财报上看,江南春不但说到,并且做到了。2010年,江南春回归的第二年,分众实现强劲增长,营收和净利润分别达到5.163亿美元和1.843亿美元,不但一举扭转了2009年亏损2.09亿美元的局面,甚至还超越2007年历史盈利高峰时创造的1.444亿美元净利润的纪录。2011年,分众业绩再创新高,实现营收7.926亿美元,净利润再创纪录,达到2.009亿美元。
但美国投资者似乎并不买账,分众的股价再也没有回到过2007年创下的65美元/ADS的峰值,最高只在2011年5月触及过36.54美元/ADS的价格,此后又出现震荡下跌。
而浑水的猎杀,无疑再次消磨了江南春对美国资本市场的耐心。2011年11月21日和29日,浑水连发两篇报告,质疑分众的液晶屏规模及以往多起大规模收购中存在内部交易,并将分众的股票评级为“强烈推荐卖出”。浑水的第一篇做空报告发布后,分众股价大跌39.49%,报收15.43美元,创52周新低,市值一夜蒸发掉15亿美元。
面对浑水的挑衅,江南春亲自率团队应战。虽然分众的股价最终得以反弹,但一位接近分众的人士称,这场“抗空战”令江南春感到“心烦”。
而与此同时,上市公司地位,对于今天的分众而言,似乎已经不再那么有价值了。自2007年叫停“并购战车”以来,分众几乎没有再在美国市场融资。“它的融资功能已经没有了。”分众副总裁嵇海荣称,但分众每年却要为“上市公司”的身份支出不少费用。浑水的这场“空袭”就令分众遭遇财务损失,“仅聘请第三方机构数屏,就花了几百万元”。在2012年一季度与分析师的电话会上,分众CFO刘杰良透露,分众聘请第三方审计屏幕数量的开支及专业服务方面的总开支达到230万美元。
早在江南春反击浑水做空之际,就已有业内人士建议分众私有化。经纬创投合伙人张颖当时评论称,未来,“越来越多的中概股也许会选择私有化退市。这是趋势,这是必然”。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寿双也直接建议说,“不跟他们玩了”。
2012年8月,分众的“私有化计划”最终出炉。由江南春牵头的财团,提出了27美元/ADS的“私有化”报价,相比当时股价有15%的溢价。考虑到江南春目前只持有分众17.9%的股权,若要私有化成功,财团总共需要筹集近35亿美元的资金。
但这样的报价,仍被很多市场人士指为“偏低”。此前,阿里巴巴和盛大网络的“私有化”报价,分别溢价46%和23.5%。在分众宣布“私有化”计划之后,已有律师在美国集结分众投资者,准备就此对分众发起诉讼。
“在美国市场,打官司很常见。官司来了我们就得应诉,但很多时候,我们赢了官司也没意义,还耗费了时间、精力和资金。”嵇海荣说。显然,江南春的烦恼,仍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