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投模式老套
风险投资家和天使投资人或许总是将改变世界挂在嘴边,但他们的商业模式却很老套:低买高卖。当他们认为企业的估值会提升时,便会投资,之后通过出售股票获取高额利润。从入股到退出,风险投资公司对一家企业的投资周期通常为5年,最多不超过10年。他们希望从中获得数倍的回报。在此之后,公司会立刻倒闭还是基业长青便与他们无关。
换句话说,风险投资模式的基础是为投资者创造财富,而非打造成功的企业。他们在公司成立之初入股,几年后卖掉。如果运气好,就能赚大钱。但你的利润不会推动公司的增长,当你全身而退时,公司甚至有可能破产。硅谷到处都是风险投资家,他们通过投资创业公司积累了巨额财富,但帮助他们积累这些财富的企业很多都已不复存在。
当然,一旦风险投资家做出投资决定,便不会听天由命,而是会推动企业尽快增长。这或许适用于苹果、Facebook和谷歌这样企业,他们都把赌注压在改变世界的技术上。但对于相对平庸的创业公司而言,却会带来问题。
这些公司或许有能力成为可以持续经营的中型企业。但由于风险投资家希望获得高额回报,便会迫使他们所投资的公司承担巨大风险。例如,Groupon 2010年第一季度实现利润800万美元,实现营业收入4400万美元。对于一家年轻企业而言,这一利润率还算健康,此后的增长完全可以稳步推进。
但到了2011年第一季度,Groupon的收入却飙升到6.45亿美元,同比增长1357%。与此同时,这家原本已经盈利的公司却突然亏损1.46亿美元。短短一个季度,风云突变,原因何在?Groupon得到了风险投资的全力支持,因此大举开展营销,以利润换增长。这是一场豪赌:如果增速够快,大家都相安无事——倘若发展遇困,便会迅速枯萎。
但这场赌博获得了回报。当Groupon 2011年11月上市时,这家成立仅3年的公司获得了将近130亿美元的估值,造就了埃里克·莱夫科夫斯基(EricLefkofsky)、布拉德·凯威尔(Brad Keywell)和CEO安德鲁·梅森(Andrew Mason)等一批亿万富豪。但现在,该公司必须保持高速增长,否则便可能被投资者抛弃。事实上,Groupon第一季度的业绩已经引发了外界的广泛质疑。
然而,在Groupon这样的成功故事背后,却隐藏着众多上市未果的创业公司,他们都获得了风险投资的支持。有时,一家公司的落幕令人黯然神伤:例如,电话服务公司Amp’dMobile为了追求增长,根本不考虑用户的支付能力。当欠费用户累积到一定程度时,该公司最终于2007年破产,3.6亿美元风险投资也打了水漂。Amp’dMobile原本未必会遭此厄运,倘若不是急于扩张,它或许可以获得相对温和但却足以持续的盈利能力。
再来看看Zappos。CEO谢家华希望保持对公司的控制,但以红杉资本的麦克·莫里茨(Mike Moritz)为首的投资者却另有想法。2009年,由于担心Zappos的现金流,他们开始对谢家华施压。“如果业绩不改善,董事会就会炒了我,然后任命一位一心看重利润的新CEO。”他对《Inc。》杂志回忆道。结果,谢家华决定将Zappos卖给亚马逊。他认为,与被投资者掌控的董事会相比,亚马逊是一个更好的管家。谢家华或许阻止了董事会的“阴谋”,但却牺牲了公司的独立性。
与魔鬼做交易
一旦一家企业上市,持续增长的压力只会有增无减。传统的上市公司都与魔鬼做了交易:“你给我资金,我承诺永远增长。”硅谷IPO咨询师赖斯·拜耳(Lise Buyer)说,“当公司试图完成一项壮举,让每个季度的业绩都达到预期时,问题便会出现。”
这就像英国自行车手汤姆·辛普森(Tom Simpson):当1967年环法自行车赛进入白热化阶段后,他便开始服用白兰地和安非他命。这让他超越了以往的记录,但最终,却死在旺图山的坡道上。有时,最好的发展方式是保留能量,为持久战做准备,而不是冒一切风险达成短期目标。一旦你上市,市场就会迫使你每个季度都要实现目标。这有可能带来致命结果。惠普就是很好的例子。这可以说是硅谷最受尊敬的企业,但由于管理者和董事会一味着眼于股价,而不关心公司的前景和遗产,导致发展受阻。如今,惠普已经陷入重重困境。
当然,有很多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在上市前就“出师未捷身先死”。风险投资家也只能无奈地将此视为成本:失败乃成功之母,这正是他们的商业模式。如果他们无法推动自己资助的企业上市,便会直接出售了事。事实上,出售成熟企业已经成为一种颇为流行的退出战略。去年有429家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被收购,只有52家上市。
问题在于,尽管收购方做出了充分的保证,但被大公司吞并后,小企业总是会丧失自己的个性和使命。这种悲剧已经反复上演:Flickr曾是Web2.0时代的一面旗帜,但被雅虎收购后,却将图片分享抛于脑后;Tech Crunch曾经主导科技博客行业,但被AOL收购后,创始人迈克尔·阿灵顿(Michael Arrington)和其他优秀员工却纷纷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