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野百合也有春天

今年3月27日,深陷巨额亏损的日本电子巨头夏普在日本宣布,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出资52亿元人民币,收购夏普约10%的股份,成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由于资本市场价格的波动,截止10月底,双方的谈判仍在进行中。
伴随着apple系列产品的热销,郭台铭和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是“任你狂风呼,我埋头自数钱”,2011年集团合并净利达到27.5亿美元,而同期夏普的亏损超过240亿人民币(约36亿美元)。
一个传统代工行业的巨无霸,收购一个尖端面板行业的翘楚在商战小说出现的情节,却实实在在的发生了。这说明通过传统的、落后的国际化模式,企业仍然可以实现战略超越不仅是可行的,甚至是中国民营企业最有效的路径选择。
契约式的国际化简单,风险低,但需要企业家有铁一般的自律和战略意识,以免陷入到代工泥潭,满足于从千万廉价劳动力中“分食”的巨额财富,而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从而彻底沦为跨国企业产业链上的一环不能自拔。
投资式
投资型进入是企业国际化的高级阶段。企业在海外目标市场设立子公司或收买,参股当地企业,间接、直接地参与到目标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活动中去,从而进入海外市场。
由于民营属性,在海外投资的过程中,民营企业比国有拥有更大的优势,突破层层基于意识形态之上的并购审批和安全审查。当然,在国际化的路途中,中国的民营经济面临资金约束。相对较小的经济规模以及乏力的金融系统支持,限制了民企出海的意愿和规模。
风电行业:跨越贸易壁垒,对冲市场风险
今年6月14日,天顺风能公布公告称,为减小“双反”调查给公司在美国市场风电业务带来的不利影响,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天顺欧洲公司拟以1518万欧元(折合人民币约1.2亿元),收购丹麦Varde风塔生产工厂全部经营性资产。
原来继光伏电池的摩擦之后,风电设备也遭遇到美国的“双反”(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今年5月30日,美国商务部公布了对中国输美应用级风塔双反调查的反补贴初步裁定结果,决定对天顺风能适用26%的临时反补贴税率。而最终结果将于年底出台,据估计,“翻案”可能性非常低。
包括天顺风能在内的风电行业的出海,是一次被迫的“迁徙”,就像满山的绵羊,在牧羊犬的追赶下,聚拢涌入羊圈一样。有些公司选择在美国设厂,以躲避美国的“双反”调查设置的壁垒,有些公司选择在欧洲设厂,或者在非洲承包合同的方式以对冲整个市场的风险。
这种国际化的初始动机非常无奈,但是可以激励企业重视核心技术和自主研发的投入,实现技术升级和产业链完善,从而真正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随着未来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贸易摩擦的加剧,此类动机下的国际化将有愈演愈烈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