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领导者管理职能发挥不当的原因
企业各部门工作目标关系不明,方向不一或计划不周,实施不力,也会出现不协调现象。从计划到组织实施,从检查指导到总结评价,如果各环节衔接不紧,甚至相互脱节,比如执行计划时,只管组织实施,而不进行及时检查、总结,忽视必要的信息反馈,就难以发现问题,纠正偏差,从而造成组织运行的不协调。还有多头指挥、分工不明确、处理问题不果断或不冷静,也会造成不协调。
三、怎样进行有效的协调
从一定意义上讲,管理的水平就是协调的水平,领导的艺术就是协调的艺术。领导的协调能力与领导者自身品德修养、知识水平、业务素质、作风方法等密切相关,要提高协调能力,领导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在实践中锻炼提高。
协调是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职能,只要实施管理,就必然产生协调。许多人对协调产生一种错误的理解,认为需要由专门的部门(比如由公共关系部门)来进行,或者别人进行协调,忽视了自己和本部门的协调作用,等待其他人和其他部门进行协调。这种态度是被动协调。主动的有效的协调要做些什么?
(一)合理分工
分工要合理。只有合理的分工才便于协调,明确岗位,实行岗位责任制,做到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统一领导下的相互配合、和谐运转。
分工要科学。要按照系统论原理分工,使每一个具体目标都要成为企业总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完整的体系。
用人要适当。要根据人的业务能力、爱好特长、经验水平,从工作需要作出合理安排,做到量才授职,用人要用其长、避其短。
授权要合理。授予部门和下属要使他们能够在接受的范围内充分开展工作,还要注意能否让他们所接受和创造性开展工作。
(二)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是协调的基本原则,就是统一规范化、兼顾全局。不论什么时候、面对什么样复杂的具体工作都要心中有全局,全面安排,统筹兼顾,不能以偏概全、顾此失彼。还有在全面安排、统筹兼顾的同时,要突出重点,善于解决主要矛盾。更要兼顾集体和职工的个人利益。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提倡大局观念。
(三)建章立制
企业领导协调的重要手段和工作方法之一是加强规范化管理。
制定并完善各种岗位规范责任制,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约定俗成,这是企业管理工作有机配合、协调运转的重要保证。在制度内容的设计上既要考虑内外各种因素的调和,并与时俱进适时调整。还要考虑到制度之间的内在关联,归类准确,不重复罗嗦。管理程序和工作程序要清晰明了,避免多头指挥、越级指挥和越级汇报。
(四)情感沟通
情感沟通是协调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是为了增强有关部门及人员之间了解、消除误会和矛盾。使组织成员在认识和行动上能保持和谐一致。职业经理人处事,特别是在协调过程中,一定要公正公平、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以诚待人。不分亲疏远近,应当一视同仁。这就是个人魅力的综合表现。
(五)互利互让
协调工作能否取得成效,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所涉及的被协调各方的精神和愿望。这里说的精神就是来自于共同目标的认识。愿望就是所付出的努力能否获得相应的物质利益。要求管理人和发生矛盾或纠纷的各方本着互利互让的态度应对协调。
四、协调的意义
前面我说了协调的概念和重要性,那么协调的意义是什么呢?有一位名人说过:领导工作有60%是用在各方面的协调上。可见协调在领导所有工作中的比重了。有人说:放对了位置的“蠢才”就是人才,放错了位置的人才就是蠢才。这句话虽然算不上科学,却深刻地说明了协调的意义。协调的意义在于体现为四种功能:
(一)合力功能。通过协调使员工们团结一致,互相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显示出强大的战斗力。这种团结合作的合力是任何力量也无法战胜的。
(二)互补功能。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的经历、知识、能力、性格等各有差别,各有短长,通过协调能使员工互相之间取长补短。
(三)团结功能。通过协调使单位内的各部门、各要素之间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开展工作。
(四)效率功能。协调可免除工作中的扯皮和重复,减少摩擦、冲突和内耗,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