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为朱立南精心布局
“在联想的发展过程中,朱立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屡立战功。”对于朱立南新官上任,柳传志毫不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词。柳传志透露,在联想分拆前,朱立南曾全面负责总部系统的管理,充当着总参谋长的角色,展示出了他对企业管理的深透理解和很强的带队伍能力;在联想分拆时,朱立南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使得联想历史上这一重大且复杂的战略举措得以成功完成。此后,朱立南带领一支队伍以创业的心态进入风险投资领域,打造出了今天深受业界赞誉的君联资本,并为联想控股其后开展的各项投资业务趟出了一条道路。
虽然柳传志如此器重朱立南,但依然没有明确说明接班人到底是谁,不过从董事会和联想控股高管安排上却可窥一二。在新的股权架构下,联想控股的董事将由原来的7个人变成5人,包括柳传志、朱立南、曾茂朝、邓麦村和中国泛海董事长卢志强。在这个董事会中,曾茂朝和邓麦村是中科院的代表,卢志强是新股东泛海的代表,联想控股高管中进入董事会的只有朱立南一位。
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是现在正式让朱立南出任总裁一职。柳传志对此的回答是,这是实现联想控股2014年到2016年整体上市的重要一步。
对联想控股的上市,柳称自己“不会既领导战略制定又同时兼管执行”,因此需要一个把战略执行下去的最高负责人。而柳传志说朱立南的特点是公平公正、学习能力强、具体实施非常到位、求实、让人放心。
“在理顺公司股东关系的同时,柳传志在点将方面更多是考虑平滑过渡的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柳传志希望能够尽早完成‘交接班’。”行业资深观察人士项立刚分析,如果不能很好地完成交接班,对联想这样大企业的信心打击可能会比较大。联想目前的经营情况还不错,因此,不论是杨元庆,还是朱立南,在柳帅的扶持下,都可以保证其在顺风顺水中掌舵。何况,朱立南、赵令欢等人都是投融资的高手,朱立南掌控全局后无需再为以前的业务“琐事”分神。
柳传志为什么会选朱立南
40岁开始创业的柳传志如今已经68岁,他表示自己现在要在“战略方向想得多一些”,把备选接班人往前靠一些,但是,目前在联想控股内部,无论谁在柳传志心目中评分多么靠前,哪一名少帅都无法像柳传志那样在大股东中国科学院、政府和员工间游刃有余,轻松地掌控联想这个航母编队。不过柳传志还是希望自己的接班人更多靠机制而非关系处理各方面的情况,保证联想未来的百年基业长青。
其实,联想内部的每一次“换帅”都备受瞩目,有了戴尔前副总裁阿梅里奥担任联想集团CEO水土不服的前车之鉴,柳传志明确了自己的选人标准:
“第一是要高瞻远瞩,要有很高的追求,不能达到目标以后就停下来了,他个人的意志和品质就不必谈了。第二个要为人正直,心胸宽广,他要用好更多的人的话,要作为企业文化的表率,必须要正直,心胸开阔来说,对联想控股来说它下面有若干个子公司,必须要选拔更有能力的人,能够给他们更好的利益,能够让他们从精神到物质上充分享受到主人的感觉。第三是学习能力要强,都是自己在编写自己的发展产品,而不是照着国外的菜谱做菜,因此就要学会从书本中学习问题,学会从自己的实践中解决问题,学会从其他发展水平中学习问题,这些东西统统都体现了企业家本人的悟性,最起码要具备这三条,才能做接班人。”
有了接班人的标准,柳传志也提出了自己的步骤:“我们接班人的方式有点像巴菲特说的,他说他的遗嘱是公开的,不是说到最后他要去世的时候把遗嘱再拿出来,那个可能会给后面家里人的造成麻烦,家里人也许幸福也许不幸福,提前拿出来,让大家都知道,但是他三年一调整,我们这个做法就是实际上具体应该怎么做?将来我退休以后应该怎么安排,这个高层的人都清楚,但是也是说明,如果达不到是可以调整的,用这样的方式,将来我真的到退休的时候,肯定是一切都会很稳定,不会产生别的问题。”
柳传志认为,他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引入了“赛马机制”,通过长久的观察识别好马。“光说不练是假把式,光练不说是傻把式。”他说,接班人不但要德才兼备,还要能全面处理好公司的未来发展难题。那朱立南是不是比杨元庆更接近比赛的终点呢?答案还掌握在柳传志手中,不到撞线,还不知颁奖给谁。
集体接班是任正非的无奈还是创新?
也许柳传志心目中早就有了人选,只是还没到揭开谜底的时候,而与柳传志同龄的任正非就更让人看了一头雾水。别说接班人竞选,就连“接班人”都变成了“接班班子”。
2011年末,任正非在一篇被广为传播的名为《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文章中写道:“处处都处在人生逆境,个人很孤立,当我明白‘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的政治内涵时,我已过了不惑之年。”这封信虽然被指为在面临接班问题时的收拢人心之作,但创业24年的任正非,却不得不肩负起统一人心的使命。
任正非寻找自己的接班人,既没采取柳传志的“赛马”,也没像韦尔奇那样修建“跑道”,而是为年销售额2039亿人民币的华为设计了一个颇为令人费解的模式:轮值CEO,即由董事会成员轮流担任CEO。
在坊间看来这似乎是一种妥协,而完全不符合这位“狼性”军人总裁的强势个性。作为国内同时代的巨型私人企业,还没有一家信任管理团队的老板,敢于做出这种尝试。那任正非为何要冒这个险呢?他在他的文章中做了这样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