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社会改革家赛缪尔.斯迈尔斯说过:尊重是个人、家庭和民族的幸福所必不可少的。没有它,不管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人与神之间,就不会有信用,不会有真诚,缺少了信任,也就不会有社会的太平和社会的进步。我们尊重他人也就是对自己的尊重。
心理承受能力
想象中再好的企业也会存在很多的问题,任何人从加入企业到融入企业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多少都会遇到打击和挫折。这些挫折可能来自工作上的不顺心,也可能来自同事的刁难和责备,还可能来自待遇的不公平等等。这些该如何面对呢?秘诀是:积极忍受。
所谓积极忍受和消极忍让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在素质模型中有一种素质叫“坚韧性”,其定义是指在艰苦或不利的情况下,克服外部和自身的困难,坚持完成所从事的任务。具有强坚韧性的人能够在受到挫折的情况下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使自己不会采取消极的行动;面对他人的敌意时保持冷静和稳定的情绪状态;能够忍受艰苦的工作条件和较大的压力,使其工作业绩不受外界压力、挫折和个人消极情绪的干扰。
坚韧性这一素质的最高状态是通过建设性的方法解除自己的思想压力或消极情绪。在非常大的压力下保持冷静,思考压力的来源,并集中精力解除压力,变被动为主动。
我们可能会被一些人曲解,被另一些人误解;在一段时间内,不幸和苦难可能会笼罩我们的生活,但是,通过耐心的等待和忍耐,积极的化解压力,我们最终会赢得本应该得到的尊重和信任。
在2001年我们招聘的应届生中有一位很优秀的东南大学毕业的计算机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工作了几个月后,有一次他很痛苦的找到我,说想离职。我当时很惊讶,了解到情况后,我知道了问题所在。原来他所在的项目小组中有一个不尊重别人的技术人员,每当这位硕士研究生提出什么建议和意见,就会被这位技术人员全盘否定;除了否定,有时还会说上几句嘲讽的话。这位研究生本来言语不多,也较少和人争执,每遇到一次这样的情况就痛苦一次,并且主观上认为那位同事是在有意为难他,以至于到了后来他不敢再提任何的建议和意见,别人怎么说他就怎么做。但由于他自身是一个很有思想和善于创新的人,这样的工作方式让他非常痛苦,于是想到离职。
我帮他一起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主动找到当事人进行沟通,坦诚的进行交流。同时我也为他们两人的交流创造条件。第二天他找到我,告诉我问题已经解决,其实只是双方有些小的误会,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问题。以后,这位硕士研究生在企业里工作的很是顺畅,在接下来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他就被部门指派为一个新项目的负责人,担负了更大的责任。
从这个事例来看,当应届生遇到问题时,要能找到症结所在,如果是技术方面的问题就主动的学习和请教,如果是人的问题,就要主动的找到当事人进行沟通。要敢于将心中的苦闷说出来,否则放在心里,积淀下来就会成为很大的心里障碍,从而影响工作也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当然沟通还要有成效,可以请教一些沟通能力强的人或者看看这方面的书籍。
应届生从学校进入企业,大多会有这样或者那样不如意的地方。以上所提到的只是一些主要的问题,更多的还需要应届生们在努力学习技能的同时也能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行为,修正自己过去一些不好的思想,不断的磨练自己的品格。而这些是我们取得成就的基石。
史蒂芬.科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中说到,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
好的品德是经过努力获得的,这需要经过不断的自我审视、自我约束、自我节制的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许多的羁绊和暂时性的失败;有许多困难要克服;但是,我相信意志坚强并且心地正直的人,都用不着灰心丧气,只要我们不断的努力,最终会取得成功的。
刚毕业的学生,有的人充满锐气,但有的人胆小不敢前进,职场不容你撒娇,也不容你闹情绪,尽快地调整和适应才是王道。伴随着辛酸与痛苦地成长,终会让人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