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O的样式如下表所示:
举个例子:计划向瑞捷钢铁集团蚌埠分厂,销售T301B叉车20台,W34C起重机15台,预计成交金额1360万人民币,预计签约日期2009年10月25日。
要把这张简单的表填好,难度其实非常大。
首先,销售目标不是想象出来的,你必须有证据,如客户预算等,最好和客户确认过。其次,SSO的形成往往是长期的过程,开始的时候,可能连客户也不清楚具体要什么,对于一些复杂方案的销售,如咨询类产品,客户可能到签合同的时候都不清楚。最后,关于成交日期,更是非常难填,销售人员估计的日子基本都比实际成交日期提前很多。而这种误差不但会影响资源投入,甚至会影响绩效的评估。
做好这事确实不容易,但是不容易为什么还要做好呢?原因是SSO的用处确实太大了。
获得竞争优势:改变SSO,往往就能改变竞争优势。以软件为例:假如你原打算卖给客户财务、生产模块;但是发现和竞争对手相比优势不大,于是你加了一个HR模块,争取到了人力资源部门的支持,这时候竞争优势就改变了(很多国外的公司就是靠着这招打天下的,因为他们的产品线往往比国内厂商长)。反之,如果客户的采购需求突然变了,又不是你操纵的,你应该知道危险逼近了。
项目验证:如果一个销售人员告诉他的经理,他在某个项目里很有戏,但又说不出SSO,这项目十有八九没戏。因为“有戏”表明在定位标尺左边的状态,不知道SSO表明在标尺的右边状态(不确定状态),他不可能同时处于标尺的两个点上。
漏斗试金石:把你销售漏斗里所有的项目拿出来用这块石头试试就会发现,也许一半的项目当前漏斗状态不对,剩下的项目中有1/3以上SSO不清楚,另外1/3的SSO根本就是对竞争对手有利。
判断客户状态:如果无法了解SSO,除了销售糊涂以外,也许是客户根本没打算买或者还没准备好买。判断我方在客户心目中的位置:不清楚SSO,还有一种可能:客户不告诉你真相。因为你不是客户心目中最理想的候选供应商。客户总是和第一候选人详细商讨需求,排名靠后的供应商,客户一般选择应付了事,反正也没打算选。
SSO也意味着客户在想什么:如果客户想购买的软件里包含一个成本模块,这往往意味着客户知道自己成本有问题,也意味着管成本的哥们可能要参与决策了。
成交价格意味着决策流程:100万元的项目和1000万元的项目,客户的决策流程可能差别很大,你的投入也不一样。通过整合项目屏蔽掉实力稍差的小公司,或者通过拆分项目减少客户决策的复杂性,都是不错的招数。
成交日期:这不但对你的销售预测有很大帮助,而且对于资源协调和判断客户的紧迫程度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调整SSO,往往能调整你的定位,比如你从前的定位是担忧,但是增加了一台你独有的设备,通过调整方案降低了价格,就会改变你的定位。
当然,SSO的作用还有很多,它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项目的本来面目。同时,它也是一个汽车方向盘,它细微的调整(无论是产品、价格、日期还是采购顺序)都会对项目方向产生重大的影响。
但是在大项目中,很多销售人员都是被动地面对SSO,等着客户或者对手去调整。甚至认为这就是满足客户需求,岂不知,客户需求也是一个慢慢形成和不断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对销售来说有无限的操作空间。
竞争者:不只是对手
我做销售时,每个月都会审查自己的项目,总是有三类:做下来的,是少数(不能天天过年);丢了的,也是少数(也不能天天过清明);停下来的,是大部分——客户谁家的都不买了。
当时碰到这种事情,只是觉得自己运气不好。现在想想,这还是销售的错。要么是看错项目,把萝卜当人参了。要么是没有做好客户工作,让客户感觉无所谓了。
所以,销售中的竞争者,不仅是你的同行,还有客户的其他选择。因为不做也是销售的失败。
策略销售中,把竞争定义为四种情况:同行竞争:遇到对手,并且如影随形。
客户自己干:比如不买叉车了,从内部其他分公司调几台过来。
挪用预算:例如,把买汽车的钱用来买设备了,把买咨询的钱用来做市场活动了。
不作为:客户就是不干了,没什么理由。
当然,有些必需品,后三种情况可能不会出现,比如搞建筑总的用水泥,只是用谁家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就只有第一种了。
如何看待竞争,决定了你采用什么样的策略应对竞争。
很多人是盯着对手做销售的,他们把销售看成是一场拳击比赛,把对手打趴下就是销售的胜利。他们的竞争理念是,打跑对手,单子就是我的。他们的大部分精力都会放在竞争对手身上,轻则天天吵嚷要比个高低,重则夜夜绸缪要制对手于死地(很多人甚至觉得这个东西就是销售策略了)。但是如果站在销售的角度看,这是最费力不讨好的方法。
如果你认为销售是一场你和对手之间的拳击赛,那就想想谁在看你们比赛吧。唯一的观众就是客户,作为观众,他最想看到什么?当然是你们彼此打得头破血流。而你还非常愿意迎合客户的这种低级趣味,一个虐待狂、一个受虐狂,你们俩谁变态?
当你的主要精力都在关注竞争对手时,你一定是个跟随策略。对手说,我的系统稳定性强。你跟着说,我的从不崩溃。你的本意是告诉客户,我比他强。但是传到客户的耳朵里就是,你不如他!
为什么会有这种落差,有几个原因:
展示了你的弱点:这样做意味着你让竞争对手在制定游戏规则。你跟在他屁股后边跑,当然方向就由他决定了。但是你的对手制定的规则一定是有利于他的,比如他本地区样板客户多,他就会很自然地鼓励客户参观。而如果你接着跟进,无疑会越来越被动。
你本来想给客户展示你能做什么,但是在对手的引领下,你会发现,你总是在给客户展示你不能做什么。
当客户总是给你出难题的时候,你要意识到,很可能是对手在给你出难题,这时候你要做的未必是解决难题,而是要多考虑不让客户出难题。这也是战略和执行的区别。
死拼价格:即使你历尽千难万险,和你的对手都进入了最后的决赛。这时候,客户会怎么做?他看到两个撕咬得遍体鳞伤的家伙一路献媚地走来,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一句:“你俩谁价格低,我就选谁。”你怎么办?接着咬?你前期努力的原因不就是为了赚钱吗?何苦呢?
对得住对手,就会偏离客户:如果你是一个拳击型销售,偶然间听说昨天客户和你的对手搞了一次技术交流会,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也要迫使客户与你搞一次?那么你根本不管客户要什么,而是在解除你的疑虑。
其实细细想想就会发现,这种死盯客户的做法,等于是你把棍子交到了对手手上,然后得意洋洋地告诉对手说:“打我啊,来打我啊!”任何理智的对手,都会毫不客气地打你个生活不能自理。
可是不这样做,又能如何呢?聚焦你的客户!生意永远是在你和你的客户之间进行,而不是在你和你的对手之间进行。
不过,再谈如何制定策略之前,还有一件事我们要做,那就是把竞争作为一个要素,重新测试一下你的定位。这种重新测试定位的做法在我们接下来的分析中会不断地发生,策略销售的大部分时间其实都在干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