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是通过体制外增量先发展。前16年宏观体制联动,核心是汇率改革。汇率改革很麻烦,不可能一下子到位,只能一步一步到位,各个部门出口成本不一样。如果人民币一下子贬这么多,就意味着国内严重通货膨胀,人民币还要贬值,造成恶性循环。所以用16年时间一步一步地贬下来,实际上是从财政向货币转化,国内产品不断涨价,对外汇率不断贬值,有一个循环过程。物价涨一次,汇率贬一次,汇率贬一次,物价涨一次,货币发行就越来越多了。
价值中国:近年来,有一种奇特的“中国模式”的理论非常流行,认为威权政治+政府干预是良方。您是否认同这种“中国模式”的存在呢?
杨帆:首先我不承认我是新左派。新左派一直在起劲鼓吹中国模式存在,我认为没中国模式。全人类就一个规律,只不过不一定由美国来代表,各国有各国特殊情况。不要某一时期发展成功了就认为有一个模式。往小的说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也可以说有地方模式。
为什么不可以说中国模式?我认为总体来说各国发展有同样的规律,只不过在中国有其文化历史特殊性,发展和改革路径和别国不一样罢了,没有一个有单独规律的。
我所讲的中国特色计划经济,就是计划不完善,有两种身份制度,有香港,有巨大的体制外空间。中国计划没有覆盖农村。在中央计划部门里有30%左右的市场经济,和前苏联差的远,他们的计划几乎包括整个社会,在中国远远没有。在计划经济下中国也不是铁板一块,因为中国实在太大、太穷,资源太少,发展太不平衡。
计划经济的核心是压低国内价格,包括工资,粮食,土地,资源。粮食成本2毛钱,国家收购给1毛4,所以农民这么穷。30年用工农业剪刀差把农民财富转移8000亿到工业。土地、矿山、石油、资源,基本上白给。那时候石油还出口,太便宜了。石油价格只算流动成本,开采勘探成本没有算到石油价格里面,是国家财政无偿投资。
中国基础价格在计划经济下压低到不能再低。按马克思《资本论》讲的,把三大地租变成零。土地所有权造成的绝对地租。地主所有制被消灭,说土地是集体的,实际上是国家的,因为严禁买卖。这种情况下绝对地租为零,其他地租基本为零,垄断地租是自然资源价格也为零。
城市人的工资非常低。马克思《资本论》工资假设等于劳动力价值,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那一部分。
在计划经济下,国家不仅拿走全部剩余价值,而且拿掉必要劳动的80%。按照马克思的话这不叫资本积累,叫资本原始积累。要暴力强行积累。中国取得这么大经济成就,能够30年把农业国变成一个工业国。工农业产值从1比9变成7比3,就是一种以国家主体的原始积累。计划经济方向没有错,只不过积累程度太高,老百姓太穷了。要不这么干变不成一个工业国。不能否定这一段历史。
只是为了完成工业化原始积累的任务,国家搞八个机械工业部。他们之间存在大量易货贸易。国家要求你完成任务,但只给70%物资,剩下30%让你自筹。什么叫自筹?类似于易货贸易。在计划经济下也不是完全计划供给,有30%左右是各个部门之间互相交换物资,实际是易货贸易,广大农村根本没计划经济福利。国家只要农民要交粮食,很便宜买走了。农民没有任何计划经济应给的福利。中国80%的人没有进入计划经济体制,只有城市里一亿五千万人发工资,分房子的,有公费医疗,那80%的人只有土地。中国改革在能够从农村开始,从外资开始,先不动存量,先从增量开始改革。到20年之后逐步深入国企内部,这就是中国计划经济比俄罗斯落后,正因为落后所以改革比它成功,因为计划经济搞的很不完善,前苏联搞得太完善了,一改革就崩溃。我们国家本来也不完善,反而崩溃不了,这就是中国特色。
价值中国:目前,人们把特权经济和计划经济混一谈,把特权经济说成计划经济,例如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杨帆:正确认识中国60年发展,权力起了积极作用。计划经济核心是工业化原始积累。计划经济时期中央政府为主体。改革开放30年是地方政府为主体。虽有很多外国资本跑来,但仍旧是政府起主导作用。
国家宏观调控非常严厉,最近我们才看出房地产管不了了,以前是想管啥就管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