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在别处仰望,不如在这里并肩。
腾讯的新广告语,让人觉得温暖,我们这一批玩互联网,在互联网上开始与网友进行沟通,大概都是QQ开始的。我们的网络社交关系,现实中的好友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都逐渐沉淀在QQ好友列表上。
QQ好友的这层关系,现在不只是列表上的几百个名单,在腾讯多产品防御策略下,现在已经能够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关系的维护和拓展。我们跟好友的互动,不仅仅限于QQ的对话窗口,还有微信的离线消息,朋友网的动态和照片,当然,也有腾讯微博上的只言片语。我问过身边不少只在腾讯微博上活跃的朋友,他们不约而同都表示,因为腾讯微博上有人跟我玩,新浪微博是用来看的。
圈子一旦形成,对于新晋者而言,似乎只能驻足观看,晋身其中似乎还要花费不少的气力。
沉重与轻盈
在十字路口,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要做出不同的选择。
新浪微博对于整个新浪说非常重要,也许移动互联网的机会就这里。但是对于腾讯微博来说,完全不一样。作为市场的跟随者,腾讯微博肩上的担子要比新浪微博小很多,他们没有非要成功不不可的压力。作为防御性产品,腾讯微博已经做的很成功,而且现在也没有任何的盈利压力,但在这方面,新浪微博则显得非常焦虑。
在曹国伟的规划下,新浪微博未来存在的盈利模式,分别是来自互动精准广告、社交游戏、实时搜索、无线增值服务、电子商务平台以及数字内容收费。在求证盈利点,新浪微博的尝试一直没有中断过。
社交游戏原本被认为是平台最有可能实现盈利的,但是上线之后,效果并不理想。新浪微博的用户群体偏大,多是受教育程度高的用户,对游戏产品本身就不太感冒,付费意愿也很低。从这点上来看,新浪微博的社交属性并不强。
今年早些时候上线的广告以及前不久上线的会员服务,可以看做是新浪微博在互动精准广告和无线增值服务上的尝试,但到目前为止,市场反馈也不太强烈。
投鼠忌器,是新浪微博目前在面对盈利问题上最好的写照。一方面要不断地通过不同的业务组合去试探市场,另一方面还又要兼顾到市场的反应和用户的反馈,一不小心,就会被人扣上盲目追求商业利益而牺牲产品体验的帽子。
腾讯微博的团队,没有背上盈利的沉重包袱,产品迭代上也正一路步履轻盈的小步快跑,同样是twitter本地化的产物,现在已经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