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已经成为一家市值接近1000亿美元、市盈率约为100倍的上市公司。按照很多指标计算,这些数字都可谓是天方夜谭。
再看看Facebook在4月23日公布的财务数据就会发现,上述市值和估值水平纯属荒谬:其一季度收入下滑6%,利润下滑32%,业务增长已经停滞。
一笔庞大的发行费用还不足以满足投行的胃口。自Facebook股票开始上市交易以来,摩根士丹利等承销商已经在稳定该公司股票价格的过程中获利约一亿美元。
摩根士丹利是FacebookIPO的稳定市场经理人,这意味着该行负责约6300万股的超额发售,这些超额发售的股份可以用来帮助支撑Facebook的股价。
IPO承销商通常可以超额发售相当于包销数额15%的股份。
对于Facebook而言,这就意味着承销商的包销数额为421233615股新股,而向市场卖出了484418657股。这样一来承销商就卖空了63185042股。承销商可以选择以低于发行价的价格从Facebook买进超额发售的股份。一旦新股发行失利、股价下挫,IPO交易中所谓的“稳定市场经理人”,这个通常为主承销商,对Facebook而言为摩根士丹利,它可以进入市场将股份买回来。
据称,在上市当日后的交易中,摩根士丹利曾两次以发行价即每股38美元的价格买进Facebook股份,防止了该股在上市首日破发。随后该股很快跌破发行价。当时,摩根士丹利得以用卖出超额发售的股份所得的收益,来以较低的价格买进该股,将差价收入囊中。如果在IPO交易中股价走高,承销商常常选择以低于IPO发行价的价格行使超额配售权,从中获得差价,通常为1%左右。
虽然主承销商没有防止一家公司股价跌破IPO发行价的法定义务,但在多数重要的IPO当中,它都会入场买进,使股价在收盘时至少与发行价持平。
这种支撑可以在首日之后继续进行,具体取决于发行交易和承销商本身。
比比Google吧
在Google上市时开创性地运用“荷兰式拍卖”的投资银行家比尔·汉布雷克特(Bill Hambrecht)谈道:“Facebook上市是一次备受瞩目的IPO,因此承销商更加希望为Facebook争取到一个最高价。”
凡事总怕比较,和Google上市的风光无限比起来,Facebook的确可以说是“滑铁卢”。
回头看看,当年Google上市是由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和摩根士丹利一起做的,不过那次发行唱主角的是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尽管当时也“聒噪一时”,但和Facebook比起来,那时的投行还算“公道”。
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华尔街,其实一点变化都没有。
在围绕Google上市的喧哗中,最引人注目的恐怕就是上市采取的“荷兰式拍卖”认购方式。Google和它的支持者认为,这种方式有利于上市程序的民主化,鼓励小型投资者的参与。
所谓“荷兰式拍卖”,就是投资者在指定的网站上标出自己的价钱自由认购,在一段时间后,Google和其承销商就会定出一个切割价来迎合需求和供应。出价高于切割价的投资者就会获得他竞投的所有股份,出价与切割价持平的就吸收剩下的股份,而出价低于切割价的投资者就不好意思了。
Google之所以选择以公开拍卖的方式出售股票,而不是让投资银行给股票定价。Google表示要的是“一个把小型和大型投资者都包括在内的、公平的首次公开发行过程。”该公司一直在寻找方法,避免20世纪90年代那种网络公司股票销售丑闻。
与此同时,在那个投行主导的岁月中,Google成为了第一家把其承销商的佣金从7%压低至3%的公司。在此之前,这个佣金的百分比是不容讨价还价的。Google在这里可谓是开了历史先河,造福中小型公司了。
显然,期待“重振雄风”的摩根士丹利栽了个大跟头,摩根士丹利董事长兼首席执行长高文(James Gorman)为Facebook一波三折的首次公开募股中扮演的角色辩护。他在内部场合对员工表示,公司百分之百地遵守了规则,并称Facebook股价的大幅下跌令人失望。
只是,当你自己盆满钵盈之时,歉意似乎感觉总是那么缺乏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