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的钱,谁来打理?
私密的高端银行
中世纪末的欧洲处于不断的战争和宗教迫害中,对富豪和贵族而言,如何妥善存放口袋里的金币、将财富世代延绵下去,比如何保住自己的脑袋更重要。
于是,一种私密性极强的高端银行业务应运而生。
有一种说法是,16世纪,大量受宗教迫害的贵族从法国逃往日内瓦。但他们带来的大量金钱无处存放,于是日内瓦一批银行家开始为这些贵族提供私密服务,由此诞生了最早的私人银行业务。
另一种说法是,17世纪,欧洲贵族总要外出打仗,就在家中安置了专门打理家财的亲信,这些亲信就逐渐演变为第一批私人银行家。
许多传统的私人银行业务从那时流传至今,包括资产托管、资产配置、风险管理、税收筹划、遗产规划和信托服务等。在日内瓦,私人银行目前管理的储蓄资产金融约占全球总数的35%。
上世纪80年代以后,私人银行业务在美国得到新的发展。随着美国在越南的战争结束,“婴儿潮”出生的美国人逐渐成为中产阶层,技术创新速度加快,汇率、利率、大宗商品价格逐渐稳定下来,股票市场开始稳定上涨……良好的经济形势下诞生了一大批富翁。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管理自己的投资组合,更多应用到私人股权基金、风险资本、对冲基金等现代金融产品,私人银行业务也随之迈入新纪元。
在中国,外资比中资动手早
私人银行真正进入中国则是近几年的事。2006年,随着主要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以及银行业的开放,各金融机构都瞄准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批富人”,纷纷涉足私人银行业务。2007年3月28日,中国银行私人银行部在北京、上海两地开业,成为国内首家设立私人银行部的中资银行;同年8月6日,招商银行总行私人银行中心开业;两天后,中信银行私人银行部开业。
2011年7月,中国银行与英国《欧洲货币》杂志发布的报告指出,截至2010年底,在中国有129家银行机构提供私人银行服务,包括五大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95家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中国邮储银行以及16家在华运营的外资银行。
目前,私人银行的客户数量已经从最初成立时的数百位增长至万位以上,管理资产规模也大都在千亿级别。据中国银监会统计,中国银行业在个人财富管理领域的资产规模,已从2005年末的2000亿元人民币,猛增至2010年末的1.7万亿元人民币。
而在中资银行动手之前,外资银行早已瞅准了这块蛋糕。2005年9月26日,瑞士友邦银行有限公司进驻上海,设立了我国首个境外私人银行代表处;2006年1月10日,埃德蒙德洛希尔银行在法国成立代表处;2006年3月28日,花旗银行私人银行部在上海正式营业,私人银行正式“登陆”中国内地。截至2010年末,在中国取得法人资格的外资银行中有37%在中国开展了私人银行业务。
中国的私人银行还不能等同于财富管理
除了国内外银行纷纷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外,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也纷纷涉足这一领域,并通常将这块业务称之为“私人财富管理”。
从表面上看,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都是给高净值客户提供私密的金融服务,但在我国当前的分业经营体制下,持有牌照的不同又决定了其提供服务的不同。
高华证券私人财富管理部执行董事刘志坚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商业银行法》规定银行业务与信托、证券业务分离,不得兼营证券业务和信托业务,不能直接参与对工商企业的投资。因此金融机构通常都只有一种牌照(UBS除外)。
《2012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指出,受经营范围的限制,我国私人银行无法完全通过自有产品来直接进行资产管理和全球资产配置,外资银行则在人民币业务上受到各种限制。因此,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和阳光私募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产品对私人银行形成了有效补充。私人银行也通过和这些机构进行合作,将各类产品集合起来,实现差异化业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