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机构在选择项目时大部分看两方面,一是上市面,一是基本面。我们更看中的是基本面,就是企业能创造多大价值给客户,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有多大。把这个分解一下就是看市场、团队和创新能力—所处的市场是否在一个规模很大的高速发展的行业中,是否在市场占有领先地位;其次是团队够不够强,技能是否互补,领导人是否具有领袖气质和领导力;最后就是看企业创新的特色和深度。
具体说到帮助投资的公司,我们并不是一进入就帮着运营,如果投了一个公司,觉得自己都比他们强,那这个公司就不应该投。我们投的公司团队一定是对行业的了解和把握比我们还深入。但即便这样,也不是我们不帮被投公司,因为我们对行业上下游看得比较宽,认识的人也比较多,所以在公司发展中有一些是可以互补的,比如这个企业家以前是搞技术和生产出身的,没有财务背景,于是在需要加强内控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帮他们选一个财务背景的人进来。
我们的前提是给企业家充分的信任,在不同的阶段给他们一些专业提醒,一起给企业增加价值。对不同的公司我们会不同对待,如果一个小公司一上来就按照世界500强的做法去做肯定会失败,要允许它们有一个野蛮成长的时期,就是说能够讲究速度,适度地激进,不要被传统的观念束缚太死,允许一些失败。如果公司做到了一定的规模,马上临近上市了就不能像以前那样野蛮生长了。我们的原则是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
我们前段时间刚投了一个公司叫诺菲,属于新材料行业的创新型公司,它的技术是通过玻璃上导电来显示印刷的效果。公司创始人是一个海归人士,有非常好的技术和专利,但对国内的商业操作程序不太了解。我们就帮他做前期,包括和政府建立关系找到政策支持,还有资金、土地、厂房。这是一个非常早期的案子,公司其实是有着相当大的风险的,一年以后都不能说这个公司会成功,但如果说这个技术已经完全走向市场了,那其实就不需要我们了。我们现在就是根据公司的发展特点做孵化。
目前投资机构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最近我们也分析了一下过去丢案子的原因,其实有时候并不是因为价格竞争而丢案子,而是我们严格的判断。比如有一个项目,创始人其实并没有融资的打算,但我们的合伙人因为专业和懂行,和他聊过之后便有了让我们投资的想法。可我们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最后在会上否定了。
以后投资会变得越来越专业化,这是大势所趋。因为投资基本上在两点:一是投资人的背景和行业经验,另一个就是看投资的方向是否符合一个大的发展趋势,比如低碳经济、高科技等。为什么前段时间很多基金不那么专业化?因为在投资机会很多的时候,就是不懂行也能投了就赚,但当基金越来越多,那些挂得比较低的果实都已经被摘完的时候,专业化水平就成为竞争的重要因素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