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怎样做到个性“定位”
当年,伊利前董事长郑俊怀曾请李德怀两次去考察伊利的企业文化。走在开发区里新落成的大型乳业企业厂区,厂房都是新的;看着现代化设备的流水作业,管理也不错。但是,郑俊怀没有想到,李德怀却告诉他的是:“你们的企业文化缺乏个性”。厂区内到处贴着标语口号,少说也有20多条,但是没有一条真正是自己提炼出来的。
我国北方一家制药业上市公司,2.5万人的大企业,名声也很大。但是,李德怀与他们交流企业文化个性问题时,企业说搞的是“质量文化”。制药企业当然要质量,可是质量文化很笼统,也是制造业企业早就提出、也提得很多的文化概念了。具体对应本企业,你的个性、独特性到底在哪里?没有。
如何挖掘个性文化?最重要的是找准文化“定位”,找到企业的文化基因。就像在花的海洋里,万紫千红,是因为不同的基因造就了花朵不同的形态和颜色。事物是这样,人也是这样,企业也是这样。有什么样的“文化基因”,就会建设什么样的企业文化。而文化个性化的本质,就是强调“理念识别系统”的策划设计要与众不同,要具有企业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
多年前,博采曾为江铜公司做企业文化咨询。这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但是下属公司很分散,都在大山里,集团管理非常困难。而且这家集团公司还有一个特点:先有“儿子”,后有“老子”,也就是先有矿区、工厂,后有集团公司。换言之,集团公司本身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
当年走进江铜,不管你去它下属的哪个厂矿,都拿得出一堆手册,包括文化理念、行为规范等,虽然比较原始,但都有。结果,集团成立了,大家却貌合神离,各想各的事,都宣传自己的矿。有说我在江铜是老大,江铜就靠我发展;有说我们的设备最先进,江铜挣钱就靠我们。各自为政,小山头主义文化横行,局部利益大于整体利益。
经过三四个月的反复调研,博采最终为江铜集团文化定位为:同心文化。同,与铜谐音。江铜至此才认可找准了。随后,博采和江铜一起制定了“同心动量化战略”,即以“铜”为主体,向上游开矿、找资源,向下游发展铜产品,做强一条产业链,集团不搞多元化经营。
从文化定位出发,这样的大型集团企业又必须是“一主多元”的母子文化建设构架。一主,就是塑造集团的主体文化,这是强调“统一性”。从这个意义上说,集团公司的下属企业不管在哪行哪业,企业规模多大、历史多长,企业文化建设都必须坚持对内的统一性原则,克服各自为阵的“小主体”文化束缚。与此同时,在坚持“统一性”的基础上,还必须赋予下属企业相对的独立性,创建“多元”的子文化,以调动集团公司和下属企业的两个积极性,这是既尊重历史又尊重现实的实事求是的做法。
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文化与战略的紧密相连。不与战略密切配合、不能成为战略实施的推动力,企业文化就没有生命力。多年过去了,李德怀认为当时给江铜做的定位非常准确。现在的江铜,所有的标志都是江铜品牌,而下属每个公司又有自己的五年发展规划,集团管控从原来的一盘散沙转变为一股合力,战略统一、品牌统一、人力资源与管理统一,几年内企业发展很快。当年的销售额是62亿元,到2011年则达到了1200亿元。如今,江铜要走向国外,文化又有不适应的地方了,有些方面还要重新提炼。
文化“系统性”,纲举目张
给企业文化做个性化“定位”的同时,就应该着手进行企业文化的系统性梳理,这也很重要。
在文化的系统性梳理方面,博采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将企业文化的价值理念基本分为了三个层次:战略层价值理念、核心层价值理念、系列层价值观。
战略层价值理念,指的是对企业长期发展有用的理念,如愿景、使命、宗旨、发展方针等,这样的理念不是今天用了明天就不用的,而是能在企业长期发展中起作用的部分。
核心层价值理念,则是指以核心价值观构建的价值体系,它包括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作风等经营理念和管理理念。现在,企业在日益重视如“诚信”这样的价值观,其实,这个层面的内容缺了哪个都不行。
而系列层价值观,这里用的是“观”,如海尔“赛马不相马”的人才观。这个层面不叫理念,称观念,如人才观、品牌观、环境观、安全观。国有企业还有廉洁观,现在国有大企业党委都要求有廉政文化。这叫系列层,系列层的价值观还可以继续延伸到企业管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
从博采的研究看,企业文化并不局限于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的三大识别系统模块。在这三大识别系统的基础上,他们开发了品牌文化、质量文化、安全文化、服务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共九大识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