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怎么了?
究竟是谁“抛弃”了苏宁?
定增未获机构投资者认可
事实上,定向增发获准之日,就是苏宁股价见顶之时,两者似乎有着微妙的联系。
在短暂冲高后,苏宁股价便一路下行,远远低于12.15元的定价增发价格。如此的高溢价定增,显然无法获得机构投资者的认可。
7月7日,苏宁电器发布公告称,完成非公开定向增发股份38683.13万股,而作为协议认购对象之一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违约退出了此次认购。新华保险的退出直接导致了苏宁定向增发数量小于之前计划的4.52亿股。
而实际控制人张近东的全资子公司——南京润东投资有限公司与北京弘毅贰零壹零股权投资中心(有限合伙)等两家公司分别认购苏宁股份2.88亿股和0.99亿股,认购金额分别为35亿元和12亿元。
此外,有媒体报道,张近东原本考虑邀请基金参与定向增发,无奈相对于公司二级市场股价,定增价格过高,机构投资者最终放弃。
基金上半年大幅减持近6亿股
不仅机构投资者悉数缺席苏宁电器的定向增发,而且在上半年,机构投资者对苏宁电器的态度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从基金定期报告可以看出,2011年末、2012年一季度、2012年中期,基金合计持有苏宁电器数量分别为12.23亿股、8.8亿股、6.42亿股,分别占苏宁电器总股本的17.48%、12.58%和9.18%。可见,基金上半年累计减持苏宁电器股票数量5.81亿股,几乎减持了一半,股价出现暴跌也就不足为奇了。
曾经的“明星股”竟然沦为资本市场的“弃儿”,的确耐人寻味。
与此同时,券商也大幅下调了苏宁电器的评级,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投资者的恐慌。
刘强东做空苏宁?
近期,苏宁易购和京东商城的价格战成为市场的焦点。有分析人士认为,刘强东之所以挑起这次价格战,是在和资本市场联手做空苏宁。一个重要的佐证是,刘强东在微博上频频唱衰苏宁的股价,称“有股民发帖骂我,说是我把他手里苏宁股票搞跌了,其实很多股民和机构炒股前压根不做市场研究。我来普及一下:美国Bestbuy预计今年销售额550亿美元,毛利率超过25%,没有宣布回购前的市值只有50多亿美元!PS值(市销率)是0.1。”如果按照市销率0.1计算,苏宁目标股价在1.27元。
“对比Bestbuy的市值,苏宁离1.27元的合理股价还早着呢!”刘强东在微博中如此说道。也许正是刘强东的唱衰引发苏宁电器股价在8月14日再度出现暴跌。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8月15日中午,苏宁电器公告,收到公司第二大股东苏宁电器集团有限公司的通知,基于对公司发展前景的强烈信心,苏宁电器集团计划在未来的三个月内对公司股票进行增持,增持总金额合计不超过10亿元。下午,苏宁电器应声涨停。
有分析人士称,由于苏宁电器仍是机构重仓股,因此通过融券做空盈利的方式是可行的,不排除有资本通过这种方式盈利。至于闵涓清所说的“国际金融资本携中国买办和代理人做空中国实体产业的图谋”,则有些言过其实了。
但不管如何,与京东苏宁的价格战相比,围绕苏宁股价的战役同样惨烈。究竟鹿死谁手,我们仍不得而知。
苏宁股价的嬗变:从大牛股到暴跌
从2004年上市至今,苏宁电器(002024)在资本市场走过了8年的历程。从二级市场走势来看,2007年可以看作是苏宁电器股价的第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在大盘冲上6000点的激情带动下,苏宁电器一路飙升,连创历史新高,一时风光无两;2010年是苏宁电器股价的第二个转折点,在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个股普跌后,苏宁曾在2009年有过小幅反弹,但自2010年10月开始股价步入慢慢熊途,至今无法扭转颓势。
从三年股本扩张14倍、股价涨幅超过20倍的A股耀眼明星,嬗变为即便有张近东巨额增持仍然表现低迷,要靠以电商大战为噱头来带动股价拉升的作秀明星,苏宁电器在这8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辉煌的典范
2004年上市时,苏宁电器每股发行价16.33元,当时公司总股本为9316万股,流通股本仅2500万股,伴随着此后公司进行的高送转,以及定向增发,目前总股本已高达73.83亿股,实际流股54.42亿股。苏宁电器虽然当初登陆的是中小板,但从目前的规模来看,已与某些主板公司相当,甚至更高。
苏宁电器的高送转一度为市场津津乐道,而三年时间股价涨幅超20倍的神话也给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事实上,在这期间支撑苏宁股价腾飞的最大因素还是在于公司的高成长。从2004-2007年公司披露的年报数据可以看到,公司2004年主营业务不超过100亿元,到了2007年已突破400亿元;净利润也从2007年的1.81亿元迅速增加到2007年的14.65亿元。在此期间,公司每年营收一般都保持在50%以上的增长幅度,净利润的增幅也在100%左右。
苏宁之所以在此期间能保持如此卓越的业绩,得益于其抓住了中国电器零售行业发展与变革的契机,借助于资本市场融资的便利,苏宁电器实现了网点的快速扩张,“买电器,到苏宁”成为当时人们一种很自然的选择。在很多城市苏宁也都布局了自己的网点,一级城市的繁华路段甚至每隔几百米就有一家店。实体店带来收入,收入转化成为利润,苏宁以高成长的业绩成为中小板公司的典范。
神话的终结
但是这一良性局面在2008年开始有了细微的变化。自2008年起,苏宁电器的营收增幅开始放缓,从此前的超过50%的增长幅度骤降至20%多,2009年甚至低于20%;伴随着营收增速的下滑,净利润也一改往日高速增长的局面,普遍下降到50%以下,且在2011年达到20%的最低增速。
这一时期,苏宁电器二级市场的表现也无法与此前的勇攀高峰相媲美,在经历了2008年的跟随大盘的下跌后,苏宁曾有过一定程度的反弹,并于2010年10月创下新高,但此后股价却坐上了过山车,特别是今年以来逐步走低,颓势突显,就连掌门人张近东参与定增的股票也被套其中,亏损严重;随着公司披露的上半年净利润下降29.49%的业绩快报出炉,股价更是一跌到底,而公司此后与京东商城进行的“电商大战”也被认为含有作秀,对业绩无法带来实质性的改善。
我们也看到,近几年来随着京东等网上购物模式的异军突起,对传统主营家电卖场的企业带来巨大的挑战,虽然苏宁早在几年前就欲通过“苏宁易购”进行业务转型,但众多的门店成为转型的沉重包袱——房租的上涨,以及人力成本的上升都给公司带来负面影响。而且与京东等较早从事电商的企业来说,苏宁并不具有太多的价格优势,消费者的日益理性,使得他们很难再去选择苏宁。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尹中立的一席话或许能够很好的诠释苏宁股价的嬗变背后的原因——“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就像大浪淘沙,不存在永远的胜者,一旦经济周期出现波动或行业经营模式发生改变,曾经优秀的公司可能很快被市场淘汰。”这应该是我们从苏宁电器股价下跌中得到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