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谋划后,2007年5月,吉利汽车借助全新车型“远景”上市之际,在事业的初创地宁波与80家经销商联合发表了《宁波宣言》,宣布正式开始战略转型之路,首次提出不打价格战,明确企业核心竞争力将从成本领先向成本、技术、品质和服务等全面领先转变。
吉利汽车于2007年12月31日将“老三样”豪情、美日和优利欧停产,用“新三样”自由舰、金刚和远景垂直切换。当时“老三样”约占吉利汽车总销量的70%。产品的垂直切换,加上2008年的金融危机影响,当年吉利汽车仅同比增长1%。
在一次吉利高层的头脑风暴会上,李书福提出了“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开始这个理念在内部掀起巨大波澜,高管层提出很多异议,甚至当面指出这样是在说大话,会成为行业内笑柄,因为这个“最”字实在是一个很难达到的高峰。但是最终经过李书福的分析,鼓舞,在匿名投票的情况下还是通过了这个方案。
事实证明,犯错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是看到问题却采取鸵鸟战术,而承认错误的程度也有深浅,李书福是铁了心从根儿上拔掉问题,为此,他将原有的设备、模具全部换掉,连厂房都推平,李书福断了自己的后路,他必须重新开始。
人和事的匹配
事实上要提升品质和品牌几乎是所有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所要面临的问题,但是为什么吉利能够很快地执行下去,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深耕就能够出成效。更多情况下却空有领导层的大局观和战略眼光,到执行层面却变得不堪回首,每一个链条的能量都呈负增长。
看吉利汽车的成长历史,让人印象极其深刻的一点是,这个平台同时也成就了很多人,那些被李书福信任并且花大力气挖来的人。这个团队目前看来非常的稳固,稳固的基础是相互的信任和了解,并不以短时间的成败论英雄,在印象里,吉利还没有因为哪个高管因为业绩不佳而调离并被排斥的。
李书福说,“人和人之间是有情感的,而这种情感是如何产生的?这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那就是要彼此充分信任,相互尊重,而有些东西是先天的。但是他同时在举例说明情感是情感,规则是规则,甚至有些是无缘无故的情绪。
人们看到吉利内部重要的高管成员基本分成三个类人,一类是跟随李书福十几年,从他做摩托车,建筑材料一路走到吉利汽车,其中副总裁级别以上的包括安聪慧、刘金良、杨健、顾伟明、潘巨林和俞学良等人。这些人随着吉利的成长而共同成长,比如1996年刚毕业就进入吉利的安聪慧,从基层干到现在吉利集团的CEO,总裁。刘金良也是被李书福在海南相中的一个大学刚毕业不久的酒店门童,1995年加入吉利,现在是吉利集团副总裁,吉利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这些人和李书福的磨合,对吉利集团的了解程度都非常彻底,这些和吉利汽车命运与共的人依然是吉利的顶梁柱。而这群人和李书福的匹配,以及本身的进步程度将很大程度影响到吉利未来能够走多远。
另外一批李书福麾下的重要人马来自其他汽车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也有来自家电机械行业中著名企业的管理层。其中最为人熟知的财务融资高手尹大庆,他曾经是仰融从美国杜邦公司挖来的财务高管,他在吉利各项海外并购项目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吉利在2003年底的时候只有38亿总资产,但是到了2010年6月底,吉利有了差不多360亿总资产,这些不是凭空得来的,除了企业自身发展,业务不断扩大以外,在资本平台的构筑,和对外融资方面也起到了很大作用。也许挖人并不是最困难的事情,最困难的事情是挖到对的人,并让他们发挥自己的长项。
第三批重要的人则是海归,最为人所知的是吉利研究院院长赵福全,随着吉利海外并购行动更多的海归已经开始加入吉利的队列。赵福全表示,加入吉利6年以来,最重要的是打造了一个科学的研发体系。这个体系理顺了产品技术,让其数据化,通用化和标准化,同时让研发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方向迈进。这也是吉利汽车产品能够在CNCAP碰撞得到五星加的强大支撑。这批人大多在国际知名企业有很好的从业经验,但是从一个成熟体系,到一个需要去创新重新打造一个体系是一个不一样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很多人水土不服,能到目前位置赵福全可能是在自主品牌里成果最为显著的海归,这是平台和个人的双重努力。
吉利的梦想需要一群与之共同进步的人员相匹配,如果作为企业家的李书福能够高看一层,企业先走一步的前提是能把这些看到的东西执行下去。这事关的不仅仅是商业逻辑,很可能更多的是人性和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