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过,发展至今,尽管营收额不断攀升,但1号店仍未能实现正式的盈利。
电商是众所周知的“烧钱大户”。1号店自2008年上线以来,商品涉及食品饮料、美容护理、厨卫清洁、母婴玩具、电器、家居、营养保健十一大品类,拥有超过12万多种商品,被业内人士称为“电商黑马”。
1号店今年的交易额猛涨,但未能财务的止损。作为网上超市,1号店享受的供应商进货返点却比线下超市少了好几个点。随着规模的扩大,1号店拿到的进货成本、返点都在改善。但与沃尔玛、家乐福的巨头相比,1号店有一大段差距。
“亚马逊也是花了7年时间才实现盈利,盈利拐点的出现与战略有关。”创始人兼CEO于刚今年早些时候对媒体表示,“1号店将在未来两三年时间,在销售额达到六七十亿的时候开始实现盈利。”
如此看来,于刚似乎并不着急。
知情人士对21世纪网透露,“虽然1号店的营业额打着滚地翻番,但来自平安内部的采购订单比例超过了60%以上,算句话说,1号店的生存过度依赖平安,这让企业生存风险的陡生。”
“平安系”淡出
沃尔玛部署B2C“三步走”战略
令人心生疑惑的是,在1号店风生水起的2011年,平安集团却多番筹备转让1号店的股权。
沃尔玛在与腾讯集团和红杉资本的角力竞争中,接受了平安集团对1号店的要价:2011年5月,平安将20%股权作价6500万美元出售给沃尔玛,当时平安对1号店的估值约为20亿元。
沃尔玛相中1号店,还源于其在中国早已部署的“B2C三步走战略”。相关资料显示,沃尔玛早起因不重视在线零售行业的潜力,就把美国本土市场的大量份额拱手让给了亚马逊等公司。
在中国,沃尔玛早期就参与中国B2C电子商务网站京东商城的C轮融资,如今,把本土合作伙伴的目光投向1号店,也自然不出业内人士所料。
沃尔玛在去年秘密买入1号店少数股权后,已明确表示有意抢滩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在前CEO陈耀昌离去后,高福澜上任。陈具有华裔和熟悉中国市场的背景,而高则具备更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实战经验。21世纪网猜测,在今年初,沃尔玛中国区高层经历一番人事变动,沃尔玛携手1号店的背后,还可能源于沃尔玛在中国市场迫切面临本土化的难题。
这段联姻也让众多业内人士所看好:“沃尔玛成熟完备的供应链资源和仓储、渠道布局体系以及雄厚资本将能支撑起1号店的发展。如果沃尔玛控股1号店成功,这家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有足够的能力和耐力做到后发制人,因此沃尔玛控股是必然也是最好的方向。”
启明创投董事总经理甘剑平认为,“嫁接”到沃尔玛这棵大树后,1号店将可以扮演沃尔玛连锁超市业态在线上电商部分的补充角色。
“1号店在沃尔玛起初购股后就开始行动起来,在沃尔玛控股后,有望变得更加锐意进取,这对本已竞争疯狂并弥漫价格战的该领域而言,无疑又是再添压力。”路透财经《阳光专栏》分析指出。
沃尔玛“接盘”1号店,无疑显示对中国持续井喷的电商前景看好。通过借力1号店,沃尔玛得以弥补线上业务的薄弱,线上线下整合的中国战略日渐清晰。对于1号店来说,借力强势零售商,也有利于弥补供应链控制力的不足,打开双方获得共赢的窗口。
不过,也有知情人士对21世纪网分析指出,对沃尔玛而言,最大的考验还是后期配送问题,而组建一条自己的物流体系更是其布局电商的重中之重。1号店还没有完全建立生存能力,整合1号店仍面临着风险。

1号店董事长 于刚
于刚:1号店将独立上市
虽然此笔交易仍待政府相关部门审批,不过1号店董事长于刚表示,沃尔玛对1号店的投资属于增持行为,并非网传的收购中国平安剩余股权,中国平安没有退出1号店。
于刚对媒体表示,“在沃尔玛接手51%股权之后,1号店仍独立运营,未来将冲刺独立上市。”
首先,对于百货类电商来说,SKU繁杂,库存、物流基地建设和供应链管理让一号面面临比其他电商更大的风险。据21世纪网了解,1号店拥有6个大类、150多个小类,超过2万个SKU(Stock Keeping Unit库存量单位)商品。
其次,全国物流基地的投建不是一笔小数,而随着销量和商品品种的提升,库存管理和配送对1号店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要求会越来越苛刻。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底1号店员工人数达4800人,仓储面积达22万平米,配送涵盖34个城市140个站点。截至2011年7月,1号店已经完成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五地的战略布点,全国物流基地建设开始大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