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人才官》:能简单谈谈戈尔的文化吗?
姚国平:戈尔创始人比尔-戈尔在创建戈尔文化时参考了很多著名的理论,其中之一是麦克雷戈斯(Douglas Mc Gregor)的“X理论和Y理论”,我们最终选择了Y理论。在创建公司前,比尔-戈尔借鉴行业企业经验,他认为文化不能仅仅只是口号,文化的背后要有理论支持。
戈尔文化有它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可以分为几个方面:帮助公司吸引人才、帮助达成更多业绩、帮助同事有更多发展机会。
《首席人才官》:戈尔企业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姚国平:一说到培训、企业文化的落地,大家都会想到是人力资源部的事情,但在戈尔,它的确是所有人共同的责任,任何同文化有关的活动,也不完全是人力资源部牵头去做,很多部门的同事都组织、发起过一些文化宣贯活动,他们才是企业文化的执行者,只有在遇到问题时,他们才会找到HR,寻求帮助……我们希望每个人都成为了解公司文化、实践文化的标兵。我觉得这是戈尔在文化执行过程中与其他公司不一样的做法。
信任每一个人
《首席人才官》:戈尔文化理念如何通过同事的行为表现出来?
姚国平:戈尔文化理念里有一条是同舟共济,公司有四大业务部门,但根本不存在部门之间为了利益而互相竞争。根据市场变化,四块业务会出现业绩互有高低的情况,在传统企业里,个人业绩和部门整体业绩挂钩,而戈尔倡导同舟共济的文化理念,每个人都是公司一分子,薪资并不取决于部门整体业绩,薪资架构和传统公司不同。
同舟共济的文化理念还体现在利润共享方面,公司每年都会从利润中拿出相当一部分用作员工福利,而这样的福利是惠及到每一位员工的,并不是达到一定层级或某些特殊岗位的员工才有。
《首席人才官》:这种和谐的氛围是靠文化平衡的?
姚国平:我不认为文化是一种平衡工具,所有公司的决策来源于对文化、对同事的信任,然后去实施。仅有信任是不够的,还需要去做。以戈尔为例,如果大家真的相信“同舟共济”并且去践行这一理念,就不必担心在公司内部出现恶性竞争,如果我们仅仅把它作为一种“乌托邦式”的理念,不同部门间有了问题,大家首先会去思考问题出在哪里,而非相互推诿。以销售部和市场部为例,大家都是为了公司利益去做事,市场部希望用自己的专业提高销售业绩,而销售部也希望市场部给予帮助,大家工作的方式方法可能不一样,但目的都是相同的,确保大家步调一致。
《首席人才官》:怎样做到让同事信任公司的文化,继而彼此相信,并且心甘情愿去践行?
姚国平:这种绝对信任前提是相信每个人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即要做正确的事情,每一位领导者都相信他的团队不需要催促叮嘱,就能主动把事情做好。它的前提是基于我们对每一位同事的职业道德、操守、技能、组织、沟通能力等的信任,相信他们可以高标准地体现出戈尔文化。这种信任已经超越了“我认为你具备把事情做好的能力”,它已经成为“戈尔人”具备的最基本、且不可让步的基本素质能力。
《首席人才官》:这需要同事有很高的职业素养,如何确保招聘到同样标准的人才?
姚国平:招聘的挑战在于,我们会花大量时间去考核同事对文化的适应性。那么,如何才能知道他是积极主动且值得依赖的人?我们不仅要考核同事的学历背景、工作经验,有HR的同事、业务部门甚至将来可能一起合作的海外同事都会参与到面试过程中,我们也会运用一些面试技巧,不仅仅提问一些让同事回答是或否的问题,更多是让他讲述过往的经验、他欣赏的做人理念、列举过往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
我们希望招聘到的同事不仅仅具备专业技能,最关键是他能很快适应戈尔的文化。可能我们会因此而失去一些业务能力强的人,比如有的销售人员确实很出色,他可以让我们的销售业绩短期内增长几倍,但在与他交流过程中会发现,以往他的销售方式不但与戈尔的文化相违背,甚至有失道德水准,是不合规的,这样的同事我们会仔细分析原因,是他原来的公司允许这样做,还是他的个人价值理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