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时代的领导力之一:开放等于管理升级,封闭等于自废武功。
不得不承认,在强调流程和价值链的昨天,管理的逻辑是屁股决定脑袋,也就是说,无论你本人如何,当你坐在那个管理位置的时候,你的所言所行必须要服从职位本身,并且这一法则被上升到职业化的高度去践行。这本身没有错,然而,问题的另一面是,从人性的角度而言,一个普通管理者可以拿这个标准去要求自己一时,除非他坚持住,并将这种完全服从于职位的行为变成习惯,否则的话,总会有一天,他无法坚持。
为什么?心理学早就给出了答案。一个总是在扮演另外一个角色的人,在心里上处于“变态”状态,这种角色扮演在一定的规则、环境之下是可以胜任的,但之所以在后来产生矛盾,我们发现,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下属们早就看出了管理者的优劣所在,而管理者为了职位角色感,必须继续自己的扮演,当这种扮演引来员工的反感与隔阂的时候,管理的矛盾就产生了,继而出现管理的失效;另一个原因是,管理者自己总是扮演非本真的角色,长此以往,就会出现“两张皮”的困境,要么说的不是自己的心里话,要么做的不是自己所想的,而所有的这一切还会冠以“这都是处于岗位考虑”这样的正当理由,管理者这样做下去,除了累以外,最大的收获是:我怎么越来越不像自己了?
核心问题在于,管理者要适应开放式管理了。传统的管理假设都会有信息不对称,也就是说管理者和员工掌握的信息不一样,管理者掌握的信息更多,更占优势,所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下,管理者可以通过“控制”、“指挥”、“协调”这些手段来管理员工(这也是法约尔组织管理的精华所在)。而微博时代最大的变化是,信息对称性越来越强了,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员工们开始掌握更多的讯息,管理者很多情况下被蒙在鼓里,这个时候再想通过单方的信息优势来管理已经难上加难,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方式一定是开放,通过对共享信息的讨论与分析,做出多赢的方案,即便是有人因为个人利益的考量和你唱对台戏,但这不要紧,至少你做出决策的过程是透明的,而且在决策制定的过程中,你就已经胜利了一半,因为信心和信任在你这一边,这才是管理真正的有效性。
微博时代的领导力之二:共识固然重要,但差异却是机会,尊重差异才是正道。
无论是我们所受的教育,还是传统企业管理中所强调的价值观,我们天然的认为,达成共识才是一家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所在,集体利益才是高于一切的核心标准。为此,在管理中,我们很多情况下都默认强调个人利益牺牲的集体主义,强调去个性的集体主义,这一价值观促成了企业的团队作战能力和集体突破能力,成为很多企业不断突破业绩增长瓶颈的法宝。
然而,微博时代最大的变化是,共识固然重要,但对于差异的尊重,却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共识是什么?答:是团队所有人的交集。我们发现,一方面我们不能否认团队的力量更强大,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共识在一些情况下会平均化团队的绩效,或者说它是以否定企业高绩效的个人来弥补低绩效的个人的方式,用“杀富济贫”的方式实现最后的共识,但这样的共识其实并不能给团队带来最大的绩效,平均主义的做事方式尽管可以让大家“你好我好”,但却扼杀了高绩效人才的积极性,没有人希望“被平均”,除非他在平均线以下,这种情况下获得的共识,其实就是一种妥协,而且是不是基于绩效,而是基于关系或者其他原因的妥协。
所以,在信息更加多元的微博时代,开放已经成为必然,紧接着要做的,一定是尊重差异。你可以不同意别人的意见和观点,但请你誓死扞卫别人有不同意见的权利。哪怕是最后形成的意见,还是不能反映一些人的想法和观点,没关系,有了这种尊重差异的过程和习惯,团队的火花会碰撞的更多,基于高绩效的创意和执行方法会出现的更多,这本身就是一种绩效提升的好方式,更是激励团队的一种角度。
微博时代的领导力之三:别抱着逻辑的大腿振振有词了,理性仅仅是管理假设之一。
很多管理者已经习惯于“逻辑”思维了,当一个方案没有经过逻辑推理时,很多管理者会抱着怀疑的态度,总是试图用逻辑来证明某一个决策的对错。但不管你承认与否,商业上的很多划时代创新成果,大多不是来自于逻辑,而是来自于自觉和经验,来自于对客户的自觉,来自于对管理的经验。
当然,我们不能由此说,管理不讲逻辑,管理不讲理性,但至少我们要明确一点,除了逻辑和理性之外,微博时代还有另外一种管理方式,那就是非逻辑、非理性,比如感性与直觉。这不是随便拍脑袋那么简单,其背后的原理是,管理的对象既包括事,也包括人,而管理人的时候,不仅要考虑人性,还要考虑良知,这也是稻盛和夫强调“天理即良知”的管理要诀所在。很多管理之所以失效,不是因为它的逻辑不对,也不是因为它的理性不多,但最后却没有考虑基本的常识和良知,于是落得个失败的下场。
至少,管理者现在需要把理性管理和感性管理结合了,尤其是在现今的微博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