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业绩比费用更值得关注
在提到某一投资标的时,我们总是先关注它的业绩回报,不会想到要缴纳的2%到3%的费率有时甚至会占到回报的一半以上。如果是杠杆交易,你的费率还会被大幅放大,如黄金杠杆交易的交易费率听上去很低,是总交易量的万分之二,但按照一般的黄金杠杆交易比例,这个数字应该乘以15倍,大概是千分之三。
费率是很多机构的基本赚钱之道,你每天忙忙碌碌、频繁买卖,更多只是帮了券商、基金公司或税务局的忙。先锋集团的创始人约翰•博格尔曾做出过计算,股市投资者的回报只是等于大市的回报而已,除去交易佣金、税费及货币贬值因素外,从中长期来看,大市的回报至多在4%至6%,这还没扣除投资者在瞎折腾过程中的费用。因此在费率的作用下,股市投资者整体来说是必然会跑输大市的。
尽管凭借优越的智商和选股能力,你的收益可能超越市场平均回报,但尽量降低自己的交易费用,或选择交易费用较低的投资品,才能更好地保护你的收益。
4 我们的投资能战胜市场
能战胜市场是很多投资品的有力标语,但即便能战胜市场,那也只是阶段性现象,长期能够战胜市场的投资者并不是没有,但绝对是少之又少。
约翰•博格尔曾在《共同基金常识》一书中引用耶鲁大学基金会首席投资官DavidSwensen的研究结论,在过去20年中,只有约4%的基金扣除税收和费用后跑赢了大市,而平均回报率只比大市的回报率多了0.6%而已。96%的基金不仅跑输大市,且平均每年跑输4.8%。中国的情况更为糟糕,即便在2009年的小牛市,也仅有2%的基金战胜市场。约翰•博格尔的观点是,聪明的投资者会利用成本较低的指数基金建立一个多元化股票和债券投资组合,而且会坚持到底。他们不会愚蠢到认为自己总是能战胜市场的地步。
5 保险也是投资
保险的本质目的在于提供保障,不要妄图从中赚到很多钱。
保险产品设计的起点便是不能让保险公司入不敷出,而保险精算最重要的基本原理就是收支相等原则,使保险期内纯保费收入的现金价值与支出保险金的现金价值相等。也就是说,你的付出基本是与你的回报相对等的。从利率的角度看,你似乎是有收益的,但事实上,那些期限较长的养老险,如10年或20年,保险公司一般会给你很低的贴现率,可能连定期都不一定能跑得过,算上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有的几乎等于零利率。
另外,产品推销时的文字游戏也会让你对保险的收益产生错误认识,比如,有的10年期期交的分红险产品会告诉你,每年将返还年缴保费的10%。听上去数字可观,但实际上,只有第一年你的收益率是10%,随着保费的增加,你的年化收益率也在打折,最终算下来,你的年化单利利率只有1%。
为了防范投资型保险的风险,证监会还做出了规定:预定型产品的收益率不得超过同期银行定期储蓄存款利率一个百分点,5年以上产品按5年期利率计算。可想而知,用保险做投资,你反而会损失更多的机会成本和利息。
6 这种产品最近很热
大热产品总是特别诱人。
当你翻开报纸,发现很多像你一样的普通人因投资某个热门产品而赚钱,还有比这更令人坐立不安的事情吗?金钱和人的特性一样,都是趋利的,总是在寻找有好收益的去处,因此没有人愿意放过任何利好行情,即便它异常短暂。
产品的热度季的确总有限度,所以才会常换常新,除去证券市场外,红木、茶叶、字画、瓷器、邮票、钱币都曾被轮番炒作过,这些难以估值定价的东西背后都有“郁金香泡沫”的影子。当市场上出现利好消息,买卖双方就会采取相应措施。老卖家惜售,迫使新的买家将投资标的价格不断地推高。持续升温的牛市一再超越人们的心理预期,最终使市场笼罩在一团乐观的迷雾中。越来越多的追涨者在高点入市,希冀市场继续不断攀高,而到达这一阶段,也是前期炒作者离场的时候。
某样产品过热,往往说明它的炒作期到头了,如果不想成为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唯一要做的就是极力回避这种投资,而不是在赚钱效应的鼓动下奋不身地入市。
7 过去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很高
过去并不代表未来的道理谁都明白,但为了衡量某一投资标的在未来是否赚钱,它过去的收益率的确是个重要依据,需要你判断的是,过去的好业绩有没有持续性。
对于基金来说,业绩持续性本质上是考察基金历史业绩是否对未来业绩有一定程度的揭示作用,即业绩优秀的基金在其后一段时间内是否更倾向于继续保持优秀,而业绩差的基金是否继续更加糟糕。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曾用历史数据对偏股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的整体业绩延续性情况进行了考察,偏股型基金的考察样本为2005年至2011年2月,债券型基金的考察样本为2007年至2011年2月。
如果以年度为单位分析偏股型基金的业绩延续性状况,自2005年以来的5年中,基金业绩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年度延续性,这意味着投资者如果看年度排名来选择偏股型基金,选到下一年的“绩优基金”的成功率较低。在月度、季度、年度三个时间跨度上,债券型基金的业绩延续性均强于偏股型基金,尤其当以季度为考察单位时,业绩具有延续性的时间占比超过了50%。
对于股票来说,过去的年化收益率则更缺少持续性。金融学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叫均值回归,即股票价格无论高于或低于均值,都会以很高的概率向均值回归。根据这一理论不难得出结论,股票价格总是围绕其平均值上下波动的,不管上涨或下跌延续了多长时间,都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如果过去涨得很好,反而意味着它有更大可能向平均值下跌。
8 这只股票有内幕消息
不光是普通的投资者,就连专业的证券从业人员也很难排除内幕消息的影响。尽管消息有真有假,但由于中国资本市场作为消息市的特征过于明显,以至于很多投资者在得到某个内幕消息后,无法克制趁机炒作的心态。
内幕消息常见的表现形式有,某些人自称是“庄家”,自己比别人更早地得到交易信息,或者更早得知影响投资的宏观政策,有的则直接表现为传言,说某公司与某政府领导间有着不可告人的隐秘关系,于是这家公司便成了消息股,股价随着传言变化而上蹿下跳。
政府关系是从10多年前就开始炒作的概念。张化桥曾在《一个证券分析师的悔悟》中总结,1995到1997年,股市炒作的概念是,哪些公司与中国的各政府部门或地方政府有关系,从而可以获得注资。“当时朱小华概念股很吃香,朱小华曾是光大集团的董事长,他被认为有点石成金的能力,结果他曾经到某某公司的办公楼去过一下也成了股市的炒作题材,因为光大有可能会跟某某公司作并购。”
除了政府关系,并购重组、大股东增持减持也是经常被炒作的内幕消息。如果仔细想想,这些原本只有部分内部人士才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的事情,怎会无端地传到你耳朵里,掌握消息的人都想偷偷赚钱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