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消费疲软时代,企业不妨重新审视下传统渠道。
当然,回归通路渠道并不意味着放弃KA,对中小企业而言,要对现代渠道业务模块进行调整和优化,使之成为企业的“包子”,而不是“包袱”。
中国企业对KA门店应当采用“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对于整体业绩优良,单店营业额在地区同类终端中排在第一梯队,结算及时、无乱扣费用,总部集权制较高,配送、服务及时、企业市场维护人员能够顾及优质KA门店,可由厂家出面与之谈判,整合双方资源、实现共赢。
对于不符合上述标准的KA门店,建议厂家让出部分利润,交由当地代理商与之合作,代理商在所在区域的配送、服务、门店管理等方面都有的优势,且绝大部分代理商都不是经营一个品牌,多元化经营也“分摊了”其与KA系统合作的各项费用支出。
选择深度分销时量力而行。近年,众多企业都在实施深度分销和渠道扁平化。过去几年,许多企业的营销重心已经由省会城市下降到地级市、再到县级市,部分企业将渠道下沉到乡镇,有些企业甚至在乡村已经开发出一级经销商。比如海天、太太乐等。
深度分销是一个“烧钱”的策略,对大品牌、大企业而言,渠道下沉相对容易实现,但对很多品牌影响力有限、资金、人力相对不足的中小企业而言,是否采用深度分销就值得商榷了。对这类企业而言,采取逐步推进的策略更为稳妥一些:首先,深度分销的区域有讲究,有一定基础的成熟市场才适合这种模式;其次,在开拓市场的时候,应遵循由近及远(距离企业总部或根据地市场)的原则,以节省运输、人力成本。再次,尽量选择经济相对发达、购买力强的市场开展深度分销。
开发新渠道。除了通路和KA之外,特通渠道同样值得企业关注。特通渠道是相对大众流通渠道而言的,比如学校、铁路、航空港、网吧等,这类渠道具有封闭性和高利润率的特点。这类渠道在操作模式上与传统渠道区别很大,需要采用“公关+市场操作”的运作模式。
近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很多中小企业仅靠电商渠道,就实现了1年几百万元甚至上亿元的销售收入。所以,中小企业应尽快建立独立的网购事业部,针对网络消费者量身定制产品。
那些被忽视的非主流渠道。还有一些销售渠道,尽管很多企业有所涉足,但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如国际贸易渠道、OEM/ODM代工渠道、团购渠道、礼品渠道等。
以OEM/ODM代工渠道为例,很多企业是看不上这个销售渠道的,或者不愿意“为他人做嫁衣”。不过,在经济下行趋势下,开工不足、设备闲置、工人工资低(特别是很多计件制企业)。此时,企业完全可以放下架子、调整经营思路,加大与OEM/ODM商家的合作力度,降低企业产能的闲置率。与这种类型的企业合作还有一个益处,就是只要保证订单交付,不必去承担市场的风险。
团购和礼品渠道同样不容忽视,很多代理商和特产连锁很善于把握商机。山东青岛有一家原本以经营副食、调味品为主的商贸公司。近年,该公司很巧妙地将自己代理的几个品牌的产品混搭在一起,对产品进行二次包装,卖给企事业单位作为福利或过节礼品。该公司甚至将该产品在一些优质的零售终端连锁开启临时条形码,在主流节日期间进行销售。实际上这家公司只是将产品混搭、花3~5元钱做一个包装盒,但“组合”后产品的售价却翻了一番。
此外,近年,随着旅游经济的兴起,地方特色产品受到消费者普遍欢迎。江苏一个特产端店发现,许多生产地方特色产品的“作坊式”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此外,消费者在购买地方特色产品时常常不知道该买什么,且品牌忠诚度很低。于是,该企业老板做了两件事:第一,让那些没有品牌的作坊式企业给自己代工。第二,将各类特产产品进行组合,制作专门的礼品礼包。这样既丰富了产品,又方便了消费者购买,还让送礼者有面子,可谓“一举三得”。采用这两项策略之后,该企业销售额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了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