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自信的老板,总是对前途乐观的一塌糊涂,总是把自己的产品、自己的公司看得比西施还美,比乌木还值钱,舍不得与团队分享,还在打游击的阶段,就已经在盘算怎样保护未来帝国的资产了,结果最大的可能是当了半辈子山大王。
一度,因为公司的人员流动太快,我认为这对公司的发展,对成本的控制实际都非常不利,在当期激励不足的情况下,不妨考虑下长期激励。老板采纳了意见,搞了个员工持股方案:将公司截至当时总共已投入的资金和手头上的产品和专利等合计,作价1个亿,公司十几个骨干员工可以现金或从工资中扣除的方式,按买十送一的政策认购公司股份,在他个人看来,这是非常优惠的激励政策,因为按照他的设想,公司在3~5年内即可上市,即使给你了0.1%,以后也是数百万,其他的普通员工还不给这个认购权呢。最终,这个持股计划毫无悬念的销声匿迹了。
这就是小老板与企业家的区别。小老板有两点恐怕不知道:一,想要成就伟大的事业,断然离不开两个字——“共和”;二、领袖的地位,是靠自己的战略眼光、专业素养、管理能力、人格魅力等日积月累而形成的,而不是靠绝对控股的一锤定音。
绝对控股的地位可以保证你是绝对权威的老板,但是保证不了你成为深孚众望的领袖,也保证不了你成就高山仰止的事业。任正非持有华为1.42%的股份,可能价值十几亿,马文鲍尔持有麦肯锡不超过5%的股份,开创了麦肯锡传奇,小老板死守100%股权,最终可能等于零。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社群主编陈雪频说:“很多创业者往往把自己或所谓关系当作关键资源,同时高估了自己和所谓关系的力量,而没有建立其组织的竞争能力。大多数创业公司,迷信于创业者个人能力,而忽视了在制度和流程方面的建设。这样的疏忽往往会导致这些企业熬不过创业期,或者熬过去了,也长不大。”
老板的观念和格局决定了公司的存亡和大小,尤其是小公司。一切表象的问题,都是扎根于企业文化,什么是企业文化,实际上是企业创始人或高层领导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处事方式,也就是老板的价值观和经营哲学。没有啥新意。
西谚曰“说服一个成年人比说服上帝还困难”,老板大多是成年人,所以,老板是不太可能被改变的,能够不断反思否定自我、持续吐故纳新的老板似乎就是天生注定的。
所以,一个公司能长多大,从他注册那天起似乎就是一个定数。对于员工来说,除非你自己去当老板,否则,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老板也就是你的定数。即使你自己开公司当老板,你自己的公司又是由你本人的性格、观念和格局决定的,这简直就是一种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