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初期:不讨人喜欢的青虫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开始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企业在自负盈亏的同时拥有了经营自主权,在“效率优先”的指导原则下,企业福利成为不讨人喜欢的“青虫”,企业办社会的现象已不多见,很多企业纷纷甩掉了企业福利这个沉重的包袱,国有企业全方位的企业福利体系开始解体。而这也导致一些社会问题纷纷暴露,有一些效益不好、退休人员较多的企业甚至出现了欠发退休职工养老金的情况;有的国有企业冗员太多,效率低下,于是采取减员增效政策,让一部分职工离开工作岗位,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不能直接将这部分被裁汰的人员推向社会,于是便有了后来的“下岗”制度(现已与失业保险制度并轨)。
为了妥善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政府开始大力推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几大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等通过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并演变成现在的法定福利。此外《劳动法》等法规的出台则标志着我国企业福利走向了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但是,由于我国还处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期,很多企业过分关注效率,过分看重眼前利益,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福利的重要作用,视它为企业的纯支出,对其采取能省则省,能逃则逃的态度,即便是法定福利,也至少有超过一半的城镇职工没能享受到。如2000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是10447.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数是2862.8万人,工伤保险的参保人数是4350.3万人,失业保险的参保人数是10408.4万人,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是3001.6万人,而2000年我国城镇就业人数是23151万人。
在法定福利遭受冷遇的同时,企业的自主福利就更显得冷清,就拿企业年金来说,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建立于1991年,从1991年到2000年10年时间,全国共积累企业年金基金191.9亿元,年均增长19.19亿元,参保企业1.6万多家,参保职工560万人;享受企业年金的人员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的5.4%,仅占我国当年城镇就业人数的2.4%.
现在的企业福利:蜕变成人见人爱的蝴蝶
最近这几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正式加入WTO后,大型跨国公司的不断进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内企业又开始重视企业福利,并带动我国企业福利朝着多元化、自主化的方向发展。
●企业福利迅猛发展
2001年11月我国正式加入WTO,随着大量外资企业的涌入,导致国内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而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人赢企业则赢。面对外企“挖人”的攻势,国内企业逐步开始认识到企业福利在吸引员工、留住员工和激励员工方面的重要作用,很多企业改变了以前认为企业福利是企业的包袱的观念,开始大力发展企业福利。
在法定福利被越来越多企业认同,覆盖面迅速扩大的同时,我国企业的自主福利也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以企业年金为例,截至2006年底,中国已有2.4万多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年金规模达910亿元,受惠员工964万人。基金规模比2005年增加了230亿元,比2004年翻了一番以上。
最近这些年,我国企业自主福利快速发展,并不断推陈出新,员工援助计划(包括家庭冲突问题的解决、瘾的戒除、职业生涯咨询、法律咨询等)、弹性工作时间等新型企业自主福利项目也开始在一些企业出新,带薪休假、出国旅游等享受性的企业福利项目,也在效益好的企业出现。这些都体现出我国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福利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开始越来越重视企业福利。
●弹性企业福利方兴未艾
为了更好地适应员工的需求,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企业设计出了富有人情味的企业福利制度,并且不断探索、积极引进新的企业福利模式。弹性企业福利就是其中一种,即让员工依照自己的需求,从企业所提供的福利项目中来选择或组合属于自己的一份福利套餐。当然,员工的选择并不是完全自由的,有一些项目是必选的,比如法定的企业福利项目。弹性福利能够满足员工的不同需求,提高了福利计划的适应性,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众口难调的问题。此外通过员工自行选择企业福利项目,企业能够发现哪些企业福利是员工喜欢的,哪些企业福利是员工不喜欢的,进而可以取消那些不受欢迎的福利项目,节约福利成本开支。虽然弹性企业福利引入我国的时间不长,现在仅在一些企业中实行或试行,不过相信它未来很有可能会成为我国企业福利的一大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