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言盈亏的投资
中国民用航空局局长李家祥此前在“2012中国民航发展论坛”上表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共有颁证运输机场180个,其中亏损的机场135个。
照此计算,全国机场的亏损面高达75%。在2011年,全国180个机场中仅53个机场的年旅客吞吐量超过百万人次。业内人士指出,年旅客量低于100万人次的机场,基本上不可能盈利。既然如此,为什么地方政府会对明知亏损的机场项目报以如此大的热情呢?
如果从投资回报率的角度单纯考虑,机场确实是一个性价比很差的投资项目。由于业务特性的限制,机场的一次性投资巨大,少则几个亿,多则上百亿元。但是由于机场的建设一般按照远期规划目标规划设计,近期内客流量不可能快速达到这个目标,其效益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得以实现。因此机场存在一次性投资巨大,回收期漫长的特点。
在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研究开发部发布的《中国机场行业投资分析报告》指出,自1985年以后,我国民航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则表现出了较强的相关性。国民经济增长加速,民航周转量(即所有机场的周转量)加速;国民经济减速,民航周转量则减速。
也正因为如此,各地都希望将机场作为支点,撬动起GDP的快速增长。腾冲机场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证。2009年腾冲机场建成通航,当年机场吞吐量就达到了25.5万人次,腾冲县地区生产总值达56.8亿元,比2008年同期增长13.5%,比全国快4.8个百分点;带动当地旅游人数、旅游总收入比通航前分别增长了14%、29.6%,带来客商数量比2008年增长60%。2010年,腾冲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长率更是高达80.8%,远高于全国机场平均水平。
机场对于提高地区形象、拉动地方经济、促进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发展临空经济等都有重要作用。一个机场的建设,短期的直接投资可以直接带动就业,围绕机场的航空城建设、机场高速公路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都可以拉动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并且,随着“低空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机场的价值和重要性将会被进一步释放。
不过,也有一些专家指出,在这一系列“正因素”促使地方政府投身机场建设热潮的同时,也不乏很多GDP考量的影子。在房地产调控的大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走到尽头,为了保持相应的GDP增长率,只能通过政府对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资进行拉动,于是这几年地铁建设热、云计算基地热层出不穷,这一轮的机场热也多多少少有些似曾相识。
虽然对于这一轮机场建设投资的盈亏尚存争议,但是一个又一个新机场项目的开工,似乎不可阻挡。“我们绝不能简单从经济效益考虑中小机场的投资建设,而要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角度全面看待。”李家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