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通过做债等形式找钱
做债是我优先考虑的形式,因为这种形式对于老股东的股份稀释最少。同大多数没有固定资产的民营企业一样,获得大额的国内银行贷款肯定是不可能的了,所以我只考虑境外银行,当然也包括中资银行境外机构和中资银行的另类投资公司。
债的形式包括了几种:Debt(债)+Warrants(许可证,俗称涡轮),以及Convertible(可转债),这两种形式实质上没有本质区别,投资者最终都是要算IRR(内部报酬率)。从我们的经验来看,两种形式上虽然有区别,但是在IRR上都是大同小异。
我给每一种形式下的几种Scenario(可能性)都给了一个概率值,例如公司三年后不上市需要融资还债时不同估值的不同的概率,以及上市的概率,这样倒着就可以算出公司现在的估值,这样就可以同直接进行股权融资进行对比,当然计算时需要考虑市场不理想时还债的风险,这时候应该给低估值的可能性赋予更高的概率。
3)通过股权形式融钱
股权形式融资无疑从公司生存风险而言是最小的,因为这种方式带来的只是老股东股权的稀释而没有还债的风险。而通过股权形式融资最大的困难就是确定公司估值。
对于这三种形式的融资,根据公司现有股东结构和特点,我放弃了内部股东融资的想法,而对于后两种的选择,公司内部无疑是会存在不同的看法。因为无论估值怎样,在不考虑还债风险的情况下,债肯定是对老股东稀释最小,对于老股东而言无疑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我的选择
实际上从管理者角度而言,上述两种选择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因为:
1)做债的话管理者会考虑公司还债压力,以及万一做得不好或者市场非常不好的时候对于公司压力会非常大,而作为管理者而言就要承担公司生存的重任。在国家经济以及资本市场不太明朗的情况,管理者不趋向于选择做债。
2)管理者的报酬一般同opiton(期权)相关,对于做股权投资而言,新的股东一定会追加option,所以管理者对于股权融资没有太大的稀释的担忧。
3)至于管理权的问题,实际上作为成熟的管理者,在这方面不用担心太多,只要自己找的投资人理性且对行业有一定经验,在管理者做得好的情况下他(她)完全不应该担心自己的管理权,而自己做得不好的情况下争夺管理权是非常无聊的事情。
我在公司的位置比较特殊。首先我是创始人,我自己也有一点投资,我既充当了投资人的角色也充当了管理者的角色。我自己认为我对于公司和市场的把握能力应该远远强于不参与经营的投资者。所以,我的意见应该是占主导地位。而同时,我考虑到自己作为管理者也有利益冲突,虽然我本人从来不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公司和股东利益之前,我也担心自己潜意识中会有偏向于自己个人利益的决定。因此,我把自己对于公司和市场的了解与投资者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
我这次首选的是做债,并且同国际的几大投行都进行了接触,并且几乎全部拿到了Term Sheet(投资意向书)。同时,我还同一些进行股权投资的PE(私募股权投资)进行了接触,并且也拿到了他们的Term She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