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碍餐企上市的短板
餐企有自己比较突出的问题:漏开发票、人员流动率高、抗风险能力弱。
首先,不开发票。这是餐企普遍现象,对于上市公司来说,问题比较大。IPO的目的是获得较高的市盈率,计算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公司的各项票据。如果票据不规范,那么就难以有效核算与监督。有些朋友认为“规范操作会导致餐企的成本增加,继而导致盈利下滑”。中国古代有“以义生利,利以丰民”之说,不开票透漏的税款企业本不该得,而且与其说是企业故意为之,不如说消费者还没有养成开票的习惯或者嫌其麻烦。如果能找到合情合理的办法解决此问题,相信企业和消费者都会接受。
其次,餐企人员流动性比较大,不止是一线员工,店长和总监级别也存在此问题,有统计称餐企平均每年至少有30%人员流动。反映两个问题,一是普通员工薪酬偏低;二是对中高层管理激励不当。究其原因,多半是餐企发展速度过快,相应管理水平未能及时提高。稳定的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和基础,人才流动过快不但会让企业管理者忙于招聘、培训新人,无暇顾及其它,导致管理成本大幅度提升,更严重的是,还会影响菜品的质量,导致客户流失。
最后,抗风险的能力相对弱。食品安全无疑是餐企的重中之重,一旦食品安全出了问题,企业的品牌形象受损,而且恢复客户的信心亦需要很长时间。比如2010年“骨汤门”导致在港上市的味千拉面股价暴跌近40%,创始人潘慰持有的股票市值当即缩水了27亿多港元。与此相对,餐企在某些负面信息未经官方证实,但是被广泛传播的情况下,缺少应对手段,从而导致本不应该发生的损失。比如:2012年5月22日,某大型财经网(博客,微博)全文转载了网友描述周黑鸭是危险食品的博文,数小时内,该文章被转发上万次。而周黑鸭仅在23日凌晨做出申明,之外并无其它举措。或者是网友恶意中伤,周黑鸭蒙受不白之冤。但是市场不买账,接下来的一段日子,周黑鸭的销量迅速下滑。
当下的情况是,一旦有人在食品安全方面做文章,餐企的应对要么给人感觉蛮不讲理,要么给人感觉软弱无力。伴随经济发展成长起来的中国餐企,也许还有很多功课要补。
餐企在危机中孕育机会
2011年,中国证监会加强了餐企及其连锁企业的上市监管,业界有人说:“A股IPO的大门已经掩上,企业应该开始谋求转战H股。”很多时候危机就是危险与机会同存,借此正是提升管理水平、规范各种流程的时候,如果企业各方面不达标,转战H股也枉然。
怎样把危机变成企业的机会,借势创造新的增长?一个适用的建议是“对内强化核心优势、从人性出发提升管理水平、提升应对危机的能力”。
首先是把以往“向外看”的目光转回企业内部,以提升自身能力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战争”心态给自己找假想敌。1995年,河南人乔赢在郑州开了第一家红高粱快餐店,号称要击败肯德基,之后还出现过要击败麦当劳的荣华鸡。结果是,红高粱、荣华鸡很快在市场上消失,肯德基、麦当劳虽然也存在各种问题,但依然运行得良好如故。“找到自己的不足、承认自己的不足”,再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强过千万句“击败XXX”的口号。向内看就是强化自己的核心优势。德鲁克曾赞扬过麦当劳把工业流程引入餐企是种创新,这也许就是核心优势—别人都看得明白,学得像但就是学不会的东西。IT界也有类似的例子,生产商都知道Dell是依靠直销成功的,但至今没有一家企业完全模仿成功。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核心优势,比如差异化的菜式或者服务,然后加以强化,企业才有机会让自己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再次是全面有效提升管理水平。福特曾说过:“我只要一只手,结果却来了一个人。”虽然在大工业生产的初期,此态度有其正确的一面,但是当下却极不适合。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从这个角度上讲,管理者不应将人仅仅视为资源,或者只是获取利润的手段之一。从人性出发对管理手段进行优化的加强,才能真正提升企业运营效率以达到盈利的目的。相信大家都有被餐馆服务员“虐待”的经历,其中反映的问题值得企业反思。
第三就是提升应对危机的能力。做好应急预案是第一步。当看到公司被诽谤,餐企不应该手忙脚乱地临时寻找对策;对诽谤者应有强有力的回应,但不要用法律或者官方语言,那样只会让大家感觉缺乏诚意;用数据支持自己的论点并展示出足够的透明度。麦当劳的厨房开放日是个很好的例子,在2011年底,乡村基在应对“卫生门”事件时,也采用了“厨房开放”的方式。随着中国企业的不断成长,我们有理由相信应对危机的能力也会逐步加强。
值得餐企和投资商高兴的是,2012年5月17日晚,中国证监会网站颁布了《关于餐企等生活服务类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信息披露指引》,指引的颁布说明A股并不拒绝餐企,反而是在鼓励它们上市,说明相关部门积极推进餐企规范有序地进入资本市场。
总之,企业内部加强管理、规范各种流程,加之外部有力的政策支持,使风险投资有了获利退出的渠道。练好内功、回归本源的中国餐企,必能再次迎来风险投资的青睐,下一个合作的春天其实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