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的股票清单
巴菲特仍然在孜孜不倦地滚着雪球,而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买卖清单依然沉闷。
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披露的文件,2012年上半年,伯克希尔两度增持IBM、富国银行、纽约梅隆银行、媒体巨头维亚康姆公司以及自由媒体集团等。
这些公司大多是巴菲特几十年来持续偏好的蓝筹股——安全系数高、被低估、表现稳定。“用一个合理的价格买一家好公司,比用一个好的价格买一个一般的公司,要明智得多。”早在1989年致股东的信中,巴菲特就这样写道。他的这一信条贯穿他的整个投资生涯。
2012年上半年伯克希尔重仓购入的两只石油股——康菲公司的派生公司Phillips66和最大油田设备制造商国民油井华高公司(National Oilwell Varco)是其麾下两名基金经理的手笔;他增持的美国肾透析公司DaVita和媒体公司DirecTV,也都是旗下基金经理的旧爱。
伯克希尔的每一个动作都能引起全球资本的跟风炒作。譬如受巴菲特青睐DaVita的影响,国庆假期后的中国A股市场对宝莱特等“肾透析概念股”掀起一轮热炒。2012年10月17日,宝莱特开盘不久再度强势涨停,新一轮炒作开始了。
不过,在新生代投资者眼中,巴菲特多少带有“老古董”的气味。
比如,巴菲特重仓持有富国银行(持仓量排名第二,仅次于可口可乐公司),理由仅仅是“模式最单纯”——跟那些经营波动性极大的投资银行业务、销售复杂衍生品的银行相比,富国银行超过一半的收入来自借贷、按揭及服务费,因此在这一轮经济衰退中最早复苏。且其扎根美国本土,并无直接暴露在欧债危机等海外金融风险中。
“如果我只能买一只银行股,那绝对是富国银行。”巴菲特说。
浸淫互联网浪潮,根据点击率、眼球效应和对遥远未来的预期,而不是公司挣钱的能力进行估值,似乎并不是“老古董”所擅长的,也超出了他的掌控。
有几年,他过得并不好。1998年6月至2000年2月,伯克希尔市值蒸发44%,而美国股市却整体上涨32%。美国《巴伦周刊》甚至刊出封面报道《巴菲特,你怎么了?》。
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不少基金经理资产缩水七成,巴菲特却得以东山再起。
此外,2009年3月至今,标普500上涨80%,而同期伯克希尔只上涨44%。2009、2010两年,伯克希尔的账面价值增长率都跑输了大盘。
但他依然执著于自己的投资哲学。
2011年伯克希尔年报里收购标准一项中,巴菲特仍然利落地提及“简单的商业模式(如果有太多科技,我们将无法理解)”。
以至于巴菲特2011年突然于高位买入IBM公司市值107亿美元股票时,坊间一片哗然。
“我没能赶早买入IBM,但这家公司的年报我已经读了五十多年,直到2010年3月的一个星期六,我才感到柳暗花明。正如梭罗所说:要紧的不是你看到的,而是你看到了什么。”巴菲特在2011年致股东信中写道。
巴菲特唯一授权传记的作者Alice Schroeder则持有不同意见,“想想1980年代巴菲特买可口可乐公司引起的轰动,迫使当时不得不暂时停牌,”她说,“现在给人的印象是,巴菲特不再用他过去聪明的头脑投资,而是仅仅选择那些保守的大市值股票。”
“相比苹果和谷歌,买IBM犯错的机会会少很多,至少对我们来说是这样。”巴菲特说他不会买入苹果和谷歌股票,“当然也不会做空”。
不过,即便与比尔·盖茨交情深厚,巴菲特也从未染指微软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