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实际的市场需求又有多少?一组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光伏组件产能约为50GW,其中中国已有及在建的组件产能总量约在30GW,而2011年全球新增的装机容量只有29.7GW。到2012年,全球市场需求在2000万千瓦左右,产能却达到4500万千瓦,多余的2000万千瓦只能淘汰。
然而对于市场的过分乐观使得尚德犯了最基本的错误,无视市场需求,被表面的虚假繁荣所迷惑,进一步大张旗鼓的扩大产能。到2012年底,尚德电力的年产能达2.4吉瓦,在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拥有多家分公司和研发机构,在国内有多家生产基地。然而在欧美双反的政策打压下,产品大量积压,出货量无法保证,最终尚德电力的超高产能并没有带来高额利润,而是占据大量资源,最终拖垮了自己。
国际与国内市场的关系:两条腿走路,方能走得远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机遇,也存在着风险。欧美市场对本土企业来说,虽然是存在诱惑的市场,但考虑到政策、市场、经济等因素,其存在的变数也相对较多且很难控制。而经济持续增长的中国,反而是全球经济的新兴体,潜在的市场也颇是可观。更加之对于国内市场的了解和资源的把握,企业应该学会重视国内市场。国内国际市场两手抓,这方不亮那方亮,也保证自身的业务运营的相对稳定,继而走得长远。
反观尚德电力,自成立之初就是一家高度依赖海外市场的公司。2002年第一条生产线投产至2011年的10年中,无锡尚德的光伏组件90%以上出口海外,依赖以欧洲为主的国际市场,国内需求不足3%。尽管尚德是全球市场多元化最成功的企业,但至2010年底对欧美市场的依赖仍高达约70%。
过分依赖国外市场,让尚德电力过于被动。欧洲等国家2010年纷纷削减光伏补贴之举,被视作刺破中国光伏产业泡沫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雪上加霜的是,2012年11月,美国对中国晶体硅光伏电池片等产品征收18.32%至249.96%的反倾销税,以及介于14.78%至15.97%的反补贴税。欧美“双反”这一突然间的政策变化,在短期内使得欧美市场风云骤变。中国企业措手不及,无法在短期内调整到位。大环境的恶化,让极度依赖出口的中国光伏产业迅速进入“洗牌”阶段,诸多中小企业先行被淘汰,而行业领军人物尚德电力也没有躲过破产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