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目标
西瓜吃的够不够,有些人没吃完,有些人不够,这是考核问题。管理者把目标分配下去,最后要考核,考核的依据是当初分配的定量目标,哪些下属没有完成目标,哪些下属完成了目标,根据目标完成情况考量赏罚。
有“不识趣”的客人站出来对主人说:“为什么是你分配西瓜,而不是我们大家自己选西瓜?”主人问缘由,客人答:“第一,分配西瓜可能会出现浪费,需求小的客人吃不完;第二,肚量大的客人吃不饱,又不好意思说。最后,西瓜吃掉了,不仅浪费了西瓜,而且令大家不满意。”
主人想了想,觉得很有道理,改进了切西瓜的流程:首先,让客人自己去选择西瓜,参与决策,主人买单;其次,采取自助切西瓜的方式,客人想吃多少自己切多少;然后,吃完的西瓜皮放到自己的盘子里。结果客人满意而归。
管理者改用了目标管理的思路,最大的好处就是激励了下属,让下属自己去分解目标、选择目标、考核目标,可减少管理者的如下麻烦:一是管理者如果不了解下属能力,容易错误分配目标;二是管理者强制性分配目标,导致自主性和激励性丧失;三是管理者全程监督下属,容易激发对抗情绪。
虽然目标管理的观念更具激励性,但管理者操作时需要注意五个问题:一是目标的科学量化。这对管理者提出两点要求,首先是管理者尽量使目标量化,因为量化的目标更明确、可控、可衡量,因而具有激励性;其次是目标量化时要遵循目标的性质和规律,使其具有操作性。
二是全程指导。管理者并非因目标管理而变得轻松,他们需要随时观测下属的目标执行情况,并给予充分的指导,强化进展顺利的目标,随时纠正出现偏差的目标。
三是注意成本控制。从管理者角度看,管理者将目标分解成若干目标菜单,让下属根据自身能力去自主选择,但是,可能有遗漏的分目标没人选,这样浪费了管理者分解目标的时间和精力;从下属看,目标管理使下属过多关注目标的完成,而忽视了实施目标的成本负担。
四是下属的参与。传统的管理者强行分解目标、指派分目标,不让下属自由选择,忽略下属的参与性。而目标管理中的目标是由上级分解与下属选择相结合,并且在上一级目标范围内对已经分解的目标进行适度调整,所以体现了参与性的特征。
五是注意沟通。对于目标的认识,管理者与下属之间关于目标的认识“代沟”始终存在,管理者更容易理解目标的性质和规律,但是下属对目标的认识可能存在偏差,因此,管理者应该与下属主动沟通目标的性质和规律,让他们认识目标维度和难度,从而评估自己是否能完成。另一点是期望的奖励,管理者应主动了解下属的价值需求,并且向下属传达恪守承诺的信息。这其中需要双方多次沟通,管理者才能有效地接收下属的价值需求并传递自己的承诺。值得注意的是,管理者要着眼长远,对合理的价值需求恪守承诺,不合理的价值需求积极劝导,切忌开出“空头支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