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固执的文化战争
咖啡在17世纪传入欧洲,对于大部分欧洲人来说,咖啡馆不仅是喝咖啡的地方,更是摆脱生活沉闷的避难所。每个咖啡馆都有自己固定的支持者,通常他们都会在固定的时间里拿着报纸来这里小啜一杯,消磨掉几小时的光阴。在欧洲,大部分人很固执,很多城市都禁止星巴克连锁店在市内开设分店。而且比起很多既有历史,又有个性的独立咖啡店,星巴克无论在味道上,还是在价格上对欧洲人都没有什么吸引力。而美国的咖啡文化入侵无疑对当地的咖啡传统发起了挑战。
欧洲人的固执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当番茄第一次从美洲传进欧洲的时候,欧洲人不吃,认为有毒。据说是一个人不相信这东西有毒,写好遗嘱后试着吃下一个,结果没事,于是番茄才作为食物在欧洲流行起来。当土豆来到欧洲的时候也遭遇同样的事。傲慢的欧洲人觉得土豆很丑,是印第安这种下等人的食物,所以不吃。很长时间,土豆都是作为皇家花园的观赏植物。要不是后来爱尔兰闹饥荒,他们用土豆解决了问题,欧洲说不定到现在还没人吃土豆呢!另外,汉堡进了法国之后,法国餐馆用上好的牛肉做汉堡,像做精致的法国菜那样做汉堡套餐,结果居然卖出四十几美金一个的高级汉堡,让廉价的美国汉堡连锁店颜面尽失。
有了这样的历史背景,可以想象,星巴克进欧洲多么难。在欧洲,星巴克被欧洲人通常视为令人毛骨悚然的“美国化”的象征。在巴黎几乎看不到星巴克,仅有的几家生意也一般。而市中心的几家特色咖啡店却是终日爆满,已经成了外国游客必到之地。
当星巴克终于冲破层层阻力,出现在巴士底歌剧院大街上的时候,尽管法国媒体对此嗤之以鼻,法国的年轻人却很激动,因为他们终于可以光顾他们所喜欢的美国电视连续剧《老友记》中那样的咖啡馆了。香榭丽舍大道上立着星巴克的广告牌:“星巴克——浓情咖啡”。事实上,对年轻人来说,这是一种罕见的异国情调,远比普通的法国咖啡馆令人激动。星巴克的比尔。奥谢说:“我想每当进入一个新市场时,我们都会带着崇高的敬意和浓厚的兴趣来研究当地的咖啡文化。我们承认这里的咖啡馆有着很长的历史,我们有信心我们会喜欢、提升并且融入到这种热情中去。”也有法国年轻人说:“我非常喜欢星巴克的焦糖咖啡,真的很好,我喜欢它在巴黎开张,我想法国人一定会喜欢星巴克的。我喜欢法国的咖啡馆,但是星巴克在美国如此流行,它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现在它来到了法国,这很好。”
不过星巴克只说对了一部分,对于相当一部分法国人来说,这种全世界7000家星巴克咖啡店都按照同一个配方调制的咖啡,即使他们称作手工制作的饮料,也永远都无法代替街角的咖啡馆或巴黎特有的小杯咖啡。对于另一些法国人来说,这家大型的美国咖啡连锁店,可以出现在法国街头,但是绝对不可能把传统的家庭经营的小咖啡馆挤垮,因为他们需要那些有着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小咖啡馆继续生存。
星巴克力图积极吸收其他国家的饮品特色,尽可能地降低文化的排斥性。让各种人种,各个年龄阶层,各种行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已口味的饮品。多方尝试,多种经营,用这种温和的方式去与世界各地的文化进行交流,可能会帮星巴克更早走出低谷,迎来另一个发展的高峰。但是越来越多的食品和茶饮料,以及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是否也会稀释星巴克的品牌文化,磨去它赖以生存的个性,最终落得个四不像,从而泯然众人呢?